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2015-01-24 造城記

呼包銀榆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合作區,東北地區物流區......中國大江南北,被「經濟區」、「商業圈」、「經貿園」等重重籠罩,規劃概念超前,發展目標宏遠,各省市近年積極建路,建房,建機場,建港口,各地都有新城或新區。去年國家發改委的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地級市正在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十二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建4.5個新區。

各地造城,原是農村城鎮化的必經之路,但大舉建城背後,涉及圈地運動的利益,銀行信貸的泡沫,房地產支撐生產總值,地方政績的動力,至於產業發展及人口,能否追趕得上,成為近年國內外經濟學家的關注焦點。

去年《投資時報》以數據製訂出《鬼城指數》,列出前五十名,廣西欽州是繼內蒙的二連特浩後,位列第二,廣西共有四個市上榜。《新聞透視》實地採訪廣西被指鬼城的其中三個地方,欽州、防城港及北海,探索地方經濟發展的野心與人口產業是否失衡,反照全國造城運動衍生的危機。
記者:何嘉敏

Monday, January 19, 2015

2015-01-17 青年住哪兒?

年輕人對政府不滿,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扶助青年政策,青年住屋、置業問題,被視為其中一個核心問題。面對樓價飆升至超越九七年高位近半,越升越有,青年人目前的住屋情況如何?新一代如何應對現今的樓市?困難在哪?

在不可能置業的情況下,有年輕人選擇排公屋,亦有人對努力儲錢買樓感茫然,政府為了讓有需要人士更快上樓,考慮修改計分制,收緊富戶政策,剛接受申請的居屋,亦不設單身名額,年輕人認為具有強烈針對性,怨氣續升,問題跟上一代有相似的地方嗎?這種絕望感有多大影響力?政府可以如何解決?
記者:趙俊霆

Monday, January 12, 2015

2015-01-10 政改第二波

政改的第三步曲揭開序幕,第二輪諮詢正式開展,政府就人大「八三一決定」提出建議。究竟社會各界如何回應?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建議,加入「白票守尾門」及「綑綁制」的機制。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亦提出,爭取2020年立法會及202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安排。學生則提出第二波不合作運動,但社會進入「後佔中時代」,能否動員向政府施壓成為疑問。究竟學生領袖從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中,汲取到甚麼教訓呢?

要爭取民主,就需要強大的社區網絡。在佔領後期學生領袖認為,要將運動轉化為群眾工作,「走入社區」、「深耕細作」一時成為新的口號。其時多個民調卻顯示,反對佔領的比例上升,究竟佔領行動是凝聚了更多力量,支持民主?還是流失了人心?要贏取在社區中反對佔領的人的人心,學生面對這局面有何反思?未來有何計劃?學聯秘書長周永康點名要學習民協的地區工作。民協自八十年代紮根深水埗,主席馮檢基透過協助居民上樓,與街坊建立了深厚的連繫。在二十一世紀的網絡時代,這種傳統的模式,能否繼續打動人心呢?以「紮根社區」聞名的馮檢基對此有何體會?走入社區走了三十年,「走入社區」又是否這場不合作運動的靈丹?
記者:鄺國惠

Monday, January 5, 2015

2015-01-03 佔領之後

持續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在金鐘、銅鑼灣、立法會相繼清場下塵埃落定。當中一些組織者及參與者,對整場運動有何反思及檢討?學聯在整場運動起關鍵作用,從衝進政總空地,到佔領金鐘,與政府對話,到號召包圍政總,自首還是等待清場等,他們如何看各個轉折點有否達到期望?今天回看是做對了還是有缺失?一些早已剃頭明志的參與者,看到佔中變成佔領,跟原先的預期有何不同?整場運動的性質有何轉變?對未來政黨發展的啟示為何?政界人物如何看待佔領行動對香港政治生態帶來何種影響?下一階段的政改將出現甚麼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