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31, 2015

2015-05-30 政改對談之一

政改爭議進入最後階段,政府與泛民主派立場強硬,仍然未有任何達成共識的迹象,2017政改之路是否就此告終呢?「袋住先」、「不袋住先」,還有沒有市民大眾未了解的理據呢?《新聞透視》一連兩集,分別邀請政客領袖、知名學者,深入討論「袋住先」的利與弊、萬一否決的後果,以及實行「一人一票」的好與壞等等。

採訪隊亦收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將市民意見帶入對談中。兩集節目並非辯論比賽,最重要的是闡述不同觀點,透過互相提出問題,啟發觀眾從更多不同角度,了解政改對社會和普羅大眾的意義,再一次思考「袋與不袋」的問題。
記者:吳璟儁 / 鄺國惠

Sunday, May 24, 2015

2015-05-23 工廈劏房

樓貴、租貴,住屋問題一直是港人的重擔。買不起樓,亦租不起樓,除了背負貴租,就只能選擇較便宜的「劏房」。近年除了住宅劏房,有人看中商機,把工廈改建成劏房,吸引不少港人租住。有些工廈劏房沒有消防裝置,間隔混亂令發生意外時逃生無門,這些劏房衍生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政府去年《長遠房屋策略》報告,估計全港有八萬六千四百間劏房,居住人數超過二十五萬人。有關注組織指,劏房真實的數字要多得多,居住人口估計最少二十萬。為甚麼他們不惜面對危險,亦非住工廈劏房不可?他們到底有沒有選擇?

行政長官於本年度施政報告中表明,將全面取締現有的工廈劏房。三月中,屋宇署向區域法院申請並取得封閉令,查封荃灣榮豐工業大廈的劏房單位,居民卻希望政府「先安置,後清拆」。四月底,屋宇署突查封榮豐大廈,居民到屋宇署總部抗議批評有關做法。政府取締工廈劏房在即,現行安置政策是否可以保障居民?更多的房屋需求又有何出路?
記者:關麗雯 / 劉偉程

Monday, May 18, 2015

2015-05-16 評環評

未有環評制度前,行車天橋可以跟民居只相距數呎,東九龍走廊、北角清風街都有居民飽受困擾。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於1998年實施,旨在確保在開初階段為發展計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並落實紓緩措施以保護環境。香港的環保人士及團體都認同,香港的環評條例先進,但近年多個大型工程項目的環評報告,屢次遭受市民以司法覆核挑戰,到底問題出在哪?究竟是顧問公司的生態調查不夠專業,抑或環團凡發展都反對呢?

條例實施十七年以來,環評報告成為環保團體的阻止大型發展的缺口,如何切實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是創造發展與環保雙贏的關鍵。
記者:田彩玉

Sunday, May 10, 2015

2015-05-09 科技土壤

香港說要發展高科技,究竟科技土壤如何?研究發現,香港學生科學水平下降,落後於鄰近的南韓、新加坡及日本,科學普及教育有多重要?

很多香港人對科技應用很熱衷,但對科技背後的原理卻不甚了了,甚至對數理化敬而遠之。科學不一定是很深的道理,例如劣質食油、納米科技、疫苗注射,都與我們息息相關,科學亦主宰著現代人的生活,很多人天天用電腦、手機、汽車、藥物,但對有些人有時卻有一種反科學的傾向,過去就出現過「盲搶鹽」。普通人吸收了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便可提高社會整體的邏輯性思辨能力,然而科學普及之路並不易達致,香港如何能進入科普年代?
記者:趙俊霆

Saturday, May 9, 2015

2015-05-02 氣爆

慈雲山一間車房發生三級火,並引發多次爆炸,導致三死、九人受傷,多個部門成立跨部門專案小組調查。

事發時車房正維修一部石油氣的士,初步調查指,的士氣缸表面完整,機電署正調查發生爆炸的車房,氣體存放方面有沒有問題。有專家指,車房一般都有存放,用作燒焊的「風煤樽」,因此有一定潛在危險。

現時九成九的士都是石油氣的士,究竟相關的安全條例是否足夠?合規格的氣的維修工場只有二十多間,汽車維修業的業內人士更指出,一些未符合資格的車房會違規維修,安全意識薄弱。

有住在案發現場附近的居民,關注區內車房安全問題,事件亦引發社會關注氣體安全問題。民居附近的油站、家居使用的樽裝石油氣,引發意外的危機又大嗎?
記者:關麗雯/劉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