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2, 2022

2022-12-10 影像性暴力

未經當事人同意下發布私密影像,被稱為「影像性暴力」。隨著智能手機越來越普及,有機構指出,去年因私密影像流出而求助的個案,比之前一年大幅增加四倍。有情侶被駭客入侵電腦後流出性愛短片,個人資料在網上被公開,至今仍受騷擾及網絡欺凌;有人分手後被前男友以私密影像威脅,嚴重影響當事人的日常生活及情緒。2008年藝人裸照事件曾經引起社會討論,要如何保障私隱及規管私密影像發布,事隔十多年,政府去年通過《刑事罪行條例》修例,加入未經同意發布私密影像等罪行,同年亦將起底刑事化,又能否幫助到這些受害者?
記者:謝月晴

2022-12-03 江澤民逝世

新華社在11月30日,宣布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逝世,享年96歲。江澤民在1989年當選中共總書記,成為中國第三代領導核心,直至2002年才辭任,2005年正式交出軍權,執政共十五年。期間,他如何繼承鄧小平的步伐,延續改革開放政策?外交上,江澤民任內申辦北京奧運、中國成功加入世貿,對內,實現了香港的回歸,對中國往後的發展,江澤民有甚麼重大貢獻呢?

Friday, December 2, 2022

2022-11-26 安全何價?

過去三個月,最少五名工人在地盤意外中死亡,為提升工地安全,港府積極推展智慧工地,期望可透過人工智能等方法,讓地盤環境更加安全,但由於成本問題,現時只有少數大型承辦商採用,如何解決呢?工程師學會質疑業界有「低價搶標」的情況,部分承辦商為減低成本而未有提升工地安全保障,政府招標時又應如何提高誘因,推動承建商做好職安健措施?
記者:杜展銘

Tuesday, November 22, 2022

2022-11-19 公屋無人住?

本港公屋需求殷切,現時長者一人公屋申請,平均輪候時間長達4.1年。一邊有人等,但另一邊有六成「長者住屋」空置。這些「長者住屋」80年代起推出,專為年滿60歲的單身公屋申請者而設,到千禧年代,房署發現入住率低,曾經提出多項「補救」措施。但20年過去情況仍然未有改善,部分房間空置以十年計,要如何才能有效善用這些公共資源?
記者:董曉鋒

2022-11-12 智能時代

有人工智能幫手,豬農可以安坐辦公室,醫生在幾秒內,就可以知道病人的病情。雖然好處多多,但都有顧問公司預計,未來十年全球約八億個職位會被機械人淘汰,即使律師、會計等工作,部分崗位都有機會因為人工智能介入而被取代。疫情加速智能時代來臨,當生產力大幅提升,被取代的人手將來何去何從?隨著人口老化問題嚴重,科技進步對勞工市場是危還是機?
記者:李芊芊、張尚賢

2022-11-05 活著就好?

近年多宗倫常慘案,涉及照顧者弒親或自殺,引起公眾對安樂死的關注。有小腦萎縮症的年輕患者,完全失去活動能力,早年曾向家人表達希望安樂死,但根據香港法例,安樂死涉及第三者蓄意謀殺、誤殺等行為,被列為刑事罪行。法律和倫理之間的矛盾,由早年斌仔要求安樂死一直存在至今,明知難以達成共識,病人和照顧者為何仍然希望社會展開討論呢?

Sunday, October 30, 2022

2022-10-29 下流劏房族

為加強對劏房租客的保障,政府年初實施租務管制條例,包括限制業主在租約期內加租,並列明若果業主有義務維修劏房設施等。但條例落實大半年,我們發現部分業主在續約時先大幅加租,甚至訂立短至一個月的租約等等,令租客更無保障。現時條例在執行上有何漏洞?要如何讓條例發揮理想效果?

2022-10-22 他們與夢的距離

本港15至24歲人口約有55萬,他們人生剛剛起步,正正是充滿希望的年紀。但一代有一代的煩惱,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要在快速變化的時代下尋夢,有哪些困難呢?推動青年全面發展,是新一屆政府的工作重點,最新的施政報告,又能否回應年輕人的需要呢?

Thursday, October 20, 2022

2022-10-15 重新出發

疫情前的2019年,香港大約有230萬人次到日本,即是差不多每三個港人,就有一人去日本。事隔兩年重遊東京,部分景點和商舖餐廳敵不過疫情封關已經結業,當地旅遊業如何迎接全面開關後首批旅客呢?泰國、南韓等亞洲多國亦都陸續開關,本港旅行社說報團反應熱烈,但業界說未等到真正的曙光,為甚麼呢?
記者:李卓謙、謝月晴、董曉鋒、杜展銘

2022-10-08 「肉」的迷思

近年全球掀起一股素食風潮,素食主義者打著環保和健康旗號,積極推廣素食文化,標榜健康的新興「植物肉」能否取代傳統肉類?近年更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研究利用動物細胞在實驗室培植「人造肉」,其中新加坡是首個國家允許銷售培植雞肉,香港亦有科技公司移師新加坡做相關研究。在素食大流行下,本港政府應否立例規管這些「肉」類製品,保障市民健康?

2022-10-01 轉戰新加坡?

香港原本是人才集中地,但不少外來人才,近兩年疫情期間選擇離港發展,截至今年年中,香港勞動人口按年減少13萬,跌幅創40年來新高。反觀新加坡今年首季就業人數,疫情下持續增長,不少跨國公司及人才都轉戰新加坡。本港宣布放寬檢疫措施,能否重新吸引人才及公司回港?新加坡在保住本地人才的同時,又能吸引海外人才進駐,引入人才機制有何值得香港借鏡呢?
記者:謝月晴、林嘉淇

Sunday, October 2, 2022

2022-09-24 「新」居入伙

在新加坡,公民要申請一間全新組屋,等三年左右就可以上樓,過千呎組屋都只需要百多萬港幣,組屋區的基建及生活配套齊全。反觀香港,樓價多年來冠絕全球,公屋輪候時間平均長達六年,不論公、私營房屋單位都越起越小,不少新發展區被指配套不足。特區政府提出建屋要 「提速、提效、提量」的同時,整體規劃和質素又是否追得上?
記者:謝月晴、林嘉淇

2022-09-17 雙城覓地

香港已發展土地只有約百分之25,住宅地更只有百分之7,反觀新加坡,雖然土地面積比香港小,人口密度較香港高,但因為發展了百分之75土地,市民居住環境不擁擠之餘,更成為亞洲「花園城市」。 同樣面對土地供應有限,新加坡當局在規劃及開發郊野時,如何平衡環境保育及發展呢?有甚麼值得香港借鏡?
記者:謝月晴、林嘉淇

2022-09-10 原來山旮旯

現時一般家庭輪候公屋,平均要輪候六年,特首李家超上任以來,一直對房屋問題念茲在茲,提出多個大型房屋項目。但另一邊廂,新入伙的公屋,不少都出現交通不便的問題。政府提速提效地解決房屋問題,但交通規劃能否同步呢?

Tuesday, September 6, 2022

2022-09-03 鋪路爭賠償?

政府去年公布《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並在區內大規模收地,邀起「千層浪」,部分地主即時大幅加租,迫走養魚戶,亦有人將漁塘或濕地填平,全部衝著賠償而來,為何保育計劃反而會變成破壞土地的誘因呢?部分棕地作業者也旋即「大遷徙」,向更遍遠的地方擴散,觸發與村民之間的矛盾,情況有多嚴重呢?

2022-08-27 剩藥亂象

本台發現有人在網上出手剩餘藥物,坊間也有藥房收購二手藥,情況有多嚴重?在公立醫院求診,往往數個月至半年才覆診一次,醫生每次處方數個月藥物,如何造成剩藥問題﹖全港安老院每年的剩藥,價值數以千萬元計,全部都要銷,有無方法從源頭控制派藥,減少造成浪費呢?

Thursday, August 25, 2022

2022-08-20 開花不結果

2020年,香港的本地研發總開支有265億,佔本地生產總值約1%,而當中超過一半,都用於高等教育機構。香港學府的基礎研究根基穩固,多間本地大學及其科研能力的排名均在世界前列。但科研成果大多未能「落地」 ,轉化為應用項目並商品化。近年,有人提倡「前研後產」生態圈,本港的創科發展,是否有機會開花結果?

2022-08-13 無足掛齒

酷熱天氣下,不少市民通宵排隊輪候政府牙科街症服務,當中長者佔大多數。原來全港11間公營牙科診所,每星期合共只提供400多個名額,政府每年投放以億元計的公帑,為何公營牙科服務仍然那麼緊絀呢?現時本港每一萬人口只有3.5位牙醫,比例較其他先進國家低,有何方法幫到基層市民看牙醫呢?

2022-08-06 台海危機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訪台,與蔡英文等會面,北京批評是惡意侵犯中國主權,解放軍一連多日展開海空軍演。台海局勢緊張,會否觸發更大規模軍事衝突呢?中美1979年建交以來,美國一直以「一國中國」為大原則,佩洛西訪台是否代表華府對華政策轉向﹖中美台關係會如何走下去呢?
記者:李萍萍、林嘉淇、田彩玉、謝月晴

2022-07-30 不論出身?

《2020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在政策介入前,本港有超過27萬名貧窮兒童,兒童貧窮率達二成七,即是每四名兒童中,就有一個小朋友生活在貧窮環境。本港多年來推出不同針對兒童的扶貧措施,為何仍然越扶越貧呢?兩年疫情持續打擊本地經濟,基層家庭要面對更沉重的生計負擔,跨代貧窮情況會否更加嚴重?新一屆政府計劃推行「解決跨代貧窮試驗計劃」,但不同非政府組織其實一直有類似計劃,如何才能幫助他們真正脫離貧命運,走出自己的人生路呢?

2022-07-23 被借貸?


Tuesday, July 19, 2022

2022-07-16 避無可避?

Omicron年初襲港,九成八安老院失守,超過五萬名長者確診,死亡率更高達一成。疫情高峰時,大部分確診長者要原址隔離,病毒經空氣、環境大規模傳播,導致更多同院長者原址確診。但第五波疫情前,社署上年已經更新抽風指引,建議院舍每人每秒換氣10公升,而2020年底也推出「改善院舍感染控制及通風設備限時性計劃」,透過和慈善機構合作,提供2.43億元資助,予私人安老院改善通風情況,為甚麼仍會造成今次大爆發?面對未知的疫情發展,院舍、政府要如何應對?
記者:董曉鋒

2022-07-09 航拍角度

近年不少人喜歡用航拍機拍攝高空影像,但過去曾發生航拍機意外,也引發安全問題的討論。《小型無人機令》上月正式生效,無人機和機手都要註冊,條例實施一個月,為香港的航拍風氣帶來甚麼改變呢?競速無人機運動還有生存空間嗎?近年無人機用途廣泛,由傳媒、工程到搜救都用得上,要考核及註冊才能操作無人機,對這些業界帶來多大影響呢?在業界需要和市民安全和私隱之間,要如何找到平衡點呢?
記者:袁沅玉

2022-07-02 沙漠變綠洲

M+視覺文化博物館及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相繼開幕,西九文化區成為市民最新的打卡熱點,社會再掀文化熱潮。香港過去側重商業發展,被評為文化沙漠,自《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成「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政府亦新設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激起文化藝術界無限想像。但有文化研究員認為,香港目前只有文化活動,沒有文化產業。那香港要成為真正的「文化之都」,還有多遠的距離?
記者:田彩玉

2022-06-25 廢鋁襲港

2021年有環保團體發表研究報告,新界北部出現大量鋁廢料堆積,影響附近環境生態。時隔9個月,大型堆積的情況比早前少,是否代表情況有所改善?另外,有元朗居民表示,多月以來,附近的工場一直傳出惡臭,懷疑內裡正在違規經營熔鍊金屬工場,實情如何呢?政府對規管相關的違規作業,法例上存有甚麼漏洞?執法上又有甚麼困難?
記者:李萍萍

2022-06-18 強拍門濫

超過50年的舊樓將會在未來十年增加超過七千棟,要重建就要透過巿建局收地或者私人發展商收購,不過面對業權分散,發展商要收集到所有業權並不容易。強拍門檻規定,只要收集到八成或以上業權,透過法庭,就可以強拍該棟樓宇。收齊八成業權的過程遇到甚麼問題?降低門檻是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記者:陳綺雯

Monday, June 13, 2022

2022-06-11 隱患未除?

2016年九龍灣迷你倉大火,焚燒五日四夜,兩名消防員殉職。政府之後實施一系列針對迷你倉消防安全的措施,包括消防處的定期巡查工作,及制定《迷你倉內潛在的火警危險及相應改善措施》規管迷你倉的硬件。六年過去,現時的迷你倉是否完全「安全」?上月,死因裁判庭法官就事件裁決時,建議政府研究針對迷你倉的發牌制度。其實,早於大火後消防處曾表示會研究發牌制度,可惜這六年年仍不見蹤影,到底問題出自哪裡?
記者:林嘉淇

Monday, June 6, 2022

2022-06-04 被迫違泊?

根據政府數據,旅遊巴及貨車總數分別為7400和63700輛,而相應車位數量分別只有4600及40700個,是否意味部分商用車司機「必須」違泊?當局表明提供泊車位的政策,是優先考慮商用車的泊車需求,近年採用多項建議,包括在路旁劃設夜間商用車泊位、在短租停車場規定商用泊車位數量等,以紓緩短缺情況,有多大成效?另一方面,短期租約用地及棕地逐漸被收回發展,令商用車無處可泊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記者:田彩玉

2022-05-28 千人助學計劃

根據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2020年貧窮兒童人口,在政府政策介入前上升至逾27萬,而貧窮率為27%,即每4名兒童,就有1名處於貧窮,創近10年新高,他們面對甚麼問題及困難?為減少跨代貧窮問題,政府自2008年成立兒童發展基金,提供適當的啟導,讓他們擴闊眼界,增廣見識,至今共注資9億元,成效有多大?而侯任特首李家超提議,為住在劏房的初中學生設立「千人試驗計畫」,這些計劃是否能解決他們的需要呢?
記者:陳美欣

2022-05-21 無家可歸

2019年12月底康文署清走深水露宿者物品,露宿者入稟索償,法庭判露宿者勝訴,下令康文署向每人象徵式賠償100元。協助無家者入稟的組織說,香港現時並沒有無家者友善政策,希望透過是次判決能促請政府設立相關政策保障無家者權益。疫情下經濟不景,最新調查顯示露宿者人數急升,亦有原來已成功入住中途宿舍的前露宿者再度露宿。縱然政府宣稱已從多方面幫助他們,然而,是制度存在甚麼缺憾令他們不斷在有家無家之間輪迴?
記者:林嘉淇

Friday, May 20, 2022

2022-05-14 新特首

備受關注的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結果終於塵埃落定,唯一候選人李家超以1416張支持票順利當選,成為香港第一位由警隊出身的行政長官。雖然李家超的得票是歷屆最高,但無論個人履歷和選舉過程都和過去的行政長官截然不同。他提出要強化管治,由高層公務員,以至基層的地區組織,提升施政效能,他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高效團隊?
記者:李萍萍、袁沅玉

2022-05-07 特首選舉

隨著第六屆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結束,唯一候選人李家超正式開始「一個人的選戰」。有別於以往較熾熱的選舉氣氛,今屆選舉沒有公開辯論,大部分競選活動變成閉門會面或網上交流。按規定,一人選舉亦須得最少751名選委投票,才能正式當選。新出爐的政綱,能否爭取選委支持,以高票當選的姿態「為香港開新篇」?
記者:田彩玉

Monday, May 9, 2022

2022-04-30 院舍防疫

第五波疫情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成為重災區,超過4.86萬院友及1.28萬名職員染疫,當中包括290間殘疾人士院舍,疫情下殘疾人士是否得到合適支援?社署早於2020年推出限時計劃,為院舍提供防疫指導及改善通風設施,情況有沒有改善?而勞工及福利局亦已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檢視並加強院舍抗疫能力,面對存在反彈可能性,以及隨時可能爆發的第六波疫情,要如何做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記者:陳美欣

2022-04-23 聽不見的疫情

據估計,香港聽障人士有超過十萬人,過去一直面對各種生活上的問題,而近兩年在新冠疫情之下,生活上顯得更困難,特別是接收抗疫資訊方面,聾人要接收最快、最新的消息,根本難以在正常渠道得到。幾年前有學校就推行手、口語並行的上課模式,令年輕一代的聾生和普通學生一同學習,不但有助吸收知識,也更易融入社會。
記者︰廖天贊、姜鎮

Thursday, April 21, 2022

2022-04-16 復業可期?

受第五波疫情影響,多個表列處所需按政府要求暫停營業,包括健身及美容中心。疫情期間,有大型連鎖健身中心倒閉,繼續堅持下去的健身中心老闆付出了多少?不願離開這行業的健身教練又正面對甚麼困難呢?表列處所重開後,是否代表這兩個行業可以重見天日呢?
記者:陳綺雯

2022-04-09 一人之選

新一屆行政長官選舉提名期剛於4月3日開始,特首林鄭月娥宣布不競逐連任,官場迎來改朝換代的時刻。辭職參選的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是警隊紅褲子出身,歷任警務處副處長以至保安局局長,在香港正處於後國安年代以及抗疫之戰之時,有別於以往文官當政,今次「武官上場」,各界對下任行政長官有何期許?李家超又是否具備下任特首的條件?
記者:李萍萍、袁沅玉

Sunday, April 10, 2022

2022-04-02 復常時機

政府宣布暫緩全民檢測,但又重申沒有放棄。學者推算四月底確診數字回落至3位數,適合推行全民強檢,屆時幼稚園及小學正安排復課,兩者是否矛盾?香港經歷第五波疫情,大量市民感染病毒,現時政府主力提高長者的疫苗接種率,加上有足夠的新冠口服藥和隔離治療設施。假若之後疫情反彈,甚至出現第六波疫情,香港是否能以較寬鬆的措施去應對?
記者:林嘉淇、田彩玉

Tuesday, March 29, 2022

2022-03-26 「傳聞」強檢

第五波疫情嚴峻情況持續個多月,各行各業在嚴厲的防疫措施下,陷入「冰封」狀態,對市民日常生活有何影響?政府由原本稱計劃三月內進行全民強制檢測,不過最新決定是暫緩。而一河之隔的深圳由於疫情反彈,早前隨即宣布封城七天,為何深圳人口比香港多出一倍,卻能夠在短短一日內推行封城檢測工作,香港有甚麼可以向深圳借鏡?雖然政府交代「復常」路線圖,若疫情無反彈,將會分三個階段逐步放寬,政府放寬防疫措施的指標是甚麼呢?
記者:陳美欣、李萍萍

Wednesday, March 23, 2022

2022-03-19 全球疫運

疫情爆發兩年多,打亂全球供應鏈,不論是生產或運輸力同受影響,貨運物流亦出現延誤。有航空公司一月時表示,貨運能力僅有相當於疫情前的兩成。依賴內地進口食品的香港,因應跨境司機確診致關口封閉,香港多天出現菜價高企,食品供應短缺。全球的貨運問題,對香港的影響有多深遠?而這一切是否只有疫情完結才能得以解決?而香港的防疫政策又是否加劇了物流滯後的情況?
記者:林嘉淇

Sunday, March 20, 2022

2022-03-12 疫老支援

疫情進入新階段,多個住宅被指有爆疫風險,政府要求部分被圍封的大廈住戶禁足,並實施強制檢測。有長者在解封後被發現在家離世,情況引起各界關注。這種情況能如何避免?疫情下又得到甚麼支援?獨居長者除了意外,還有甚麼擔心呢?政府現時的政策是否足夠照顧到長者的身心理需要呢?
記者:陳綺雯

Saturday, March 19, 2022

2022-03-05 全民快測

面對第五波疫情,本港「抗疫鏈」多個環節已超出負荷。政府承認快速測試陽性結果為確診,會否令確診數字再次海嘯式爆發?快速測試於抗疫戰中能起多大作用?而目前病床和隔離設施供不應求,患者「居安抗疫」令同住家人變成「居家染疫」,分階段落成的隔離設施,是否足以應付即將推行的全民強制檢測所揪出的所有感染患者,成功阻截社區傳播?
記者:田彩玉、陳美欣

Monday, February 28, 2022

2022-02-26 疫境「錢」途

第五波疫情突襲香港,大部分經濟活動再次停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及防疫基金,對紓解民困,振興經濟有甚麼作用呢?堅持了兩年的冰封行業,面對甚麼問題?又期待政府如何能幫到他們?
記者:李萍萍

Monday, February 21, 2022

2022-02-19 疫苗通行證

自一月底以來,新冠變種病毒大爆發,陽性個案每日都有過千宗,政府疲於加開新的醫療設施以應對疫情。在防疫方面,政府上月底公布,將疫苗氣泡改名為「疫苗通行證」,並在本月24日起大幅增加通行證的適用範圍,而一些非表列處所亦會考慮納入,各界有甚麼看法?疫苗接種計劃展開接近一年,政府再降低接種年齡至三兒童,家長有甚麼意見?
記者:陳美欣

2022-02-12 工傷

過去五年,香港平均每年發生約10000宗工業意外,共奪去逾百生命。《工廠及工業經營條例》及《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是香港主要規管職業安全的條例,條例生效以後,當局曾於1994年提出修訂。雖然工業意外宗數持續下降,但死亡個案數字未有減少。關注勞工權益的團體批評,現時導致嚴重傷害的工傷案例罰則過輕,以致未有足夠阻嚇力。勞工處主動提出修例,提高罰則是否對症下藥?如何才能有效保障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及健康?
記者:田彩玉

Thursday, February 10, 2022

2022-02-05 劏房租管

經過多番討論,劏房租金管制條例於上月二十二日正式生效,條例規定業主只能每兩年加租不多於一成,租客有優先續租權,租客及業主需簽訂租約。有業主擔心條例影響劏房巿場,率先於條例生效前賣樓離場。外界預計條例實施前的空窗期,租客會被大幅加租,但遇上疫情,租金加幅未有預期般大。條例原意為保障租客,但到最後會否如業主所言,令大量業主離場,變相減少劏房,趕絕劏房呢?
記者:陳綺雯

Monday, January 31, 2022

2022-01-29 禁足令

第五波疫情來襲,葵涌出現大爆發。政府宣布出現相關樓宇圍封檢測五至七天,數千名居民禁足,日常三餐及所需物資由政府提供。面對變種病毒傳播速度驚人,目前香港的檢疫措施能否成功阻截疫情蔓延?Omicron 傳播快但病情較過往病毒輕微,有學者指這將是曙光,形容是疫情最後一段路;同時間,各國逐步解除嚴格的防疫限制,走向與病毒共存時,香港仍然堅持「動態清零」,是不切實際還是無可奈何?
記者:田彩玉、林嘉淇

2022-01-22 議會新風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最終在三成投票率下落幕,九十席中的八十九席由被視為建制派的候選人勝出,當中有傳統建制黨派成員,同時亦不乏新面孔。這些新丁議員於一月初進行宣誓,正式開始他們四年的議會生涯,將會迎來甚麼挑戰?在投票率偏低的選舉勝出,如何可拉近與市民的關係?在政治形勢兩極化下的社會,他們如何面對不同聲音的訴求,及修補不同聲音的關係?

Friday, January 21, 2022

2022-01-15 第五波

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在港擴散,獲得豁免的國泰貨機機組人員成為漏洞,結果引爆今次本地傳播鏈,更出現第五代傳播,本港外防輸入政策是否有效?而兩間食肆出現感染群組,專家顧問調查指,與鮮風不足有關,但政府早於去年四月,已經要求全港食肆提升換氣量,為何食肆按指引安裝換氣設備,仍然引爆感染群組呢?政府再次收緊防疫措施,對於各行各業及市民有多少影響呢?
記者:李萍萍、陳美欣

2022-01-08 棄置廢車

棄置車輛問題在全港多區均有出現,大部分車輛會棄置在各區的公眾車位或路旁,西貢、荃灣、元朗及屯門等的郊區更成為重災區。現行法例上,又可以如何處理這些棄置廢車?不過地政總署自2007年起沒有檢控個案,政府策略和措施是否足夠和有效呢?由於處理一輛棄置車輛需牽涉多個政府部門,民政事務處上年起在各區負責協調和統籌,而跨部門聯合清理行動,情況有沒有改善?政府如何由源頭解決棄置車輛問題?
記者:陳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