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7, 2019

2019-04-27 尋找醫生的故事

醫委會於四月三日討論,由政府提出的海外專科醫生寬免實習期方案。會前雖有指各方已有初步共識,希望能透過寬免實習期,吸引海外醫生到港執業,紓緩人手壓力。政府提出四個不同方案,但最後竟然全部被否決。事件引來廣泛批評,社會隨即展開「引入海外醫生」的討論,當中就討論過香港是否可以參與回歸前,免試輸入英聯邦醫生。然而,不少醫學界均對此表示反對,引入海外醫生困難重重,是不是醫生保護主義壞事?
記者:劉偉程

Sunday, April 21, 2019

2019-04-20 大灣區教育

隨大灣區教育發展,北上工作的港人有增無減,其子女的教育,成為一個難題。有人為了讓子女留港受教育,讓孩子穿梭兩地。亦有人決定讓子女入讀內地的學校。當中的考量是甚麼?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鼓勵中小學在廣東設港澳子弟學校。港人子弟學校及港籍班,在深圳並非全新概念,到底這些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回港升中的銜接又是怎樣?到底大灣區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能否配合這一批港人及港童需要?
記者:方子晴

2019-04-13 佔中判決

二零一四年的佔中行動,九人包括佔中發起人戴耀廷、陳健民、朱耀明等被控公眾妨擾罪名,四月初案件判決,九人被判罪成。四年多前,他們以公民抗命方式爭取普選未果,政改未能通過,至今尚未重啟。涉案的戴耀廷、李永達和張秀賢判前接受專訪,他們怎樣回顧這場運動發生後,對近年一些社會分化、對立的狀況,對現今一代爭取民主的人,特別年輕人帶來甚麼影響,以及審視近年政局的轉變,如何解讀?政制前路該如何走下去?
記者:張璟瑩

Monday, April 8, 2019

2019-04-06 共享單車

俗稱「共享單車」的無樁式自助單車租賃服務,已引入香港兩年,一間公司去年中已結業,一間公司應用程式已下架,另一間近日亦傳出財困。這種營運模式在港是否合適?留下的單車,處理責任誰屬?

共享單車在其他地方成功以方便的租賃形式,增加市民以單車代步的意慾,但港府政策方針一直不鼓勵在市區踏單車,令共享單車無法全面成為「駁腳」工具。市區的道路有否空間容納更多單車?政府應如何配合?
記者:楊嘉莉

Tuesday, April 2, 2019

2019-03-30 韓流效應

國民黨韓國瑜去年空降高雄,以獨特形象,一個光頭一把口,一鼓作氣擊敗執政二十年的民進黨,贏得市長選舉,令外界大跌眼鏡。上任近一百日,韓國瑜貫徹競選時的承諾,為又老又窮的高雄拼經濟,不分藍綠,少談政治,四出為高雄的農產品找外銷出路,成績令台灣民眾讚不絕口,更期望他出選2020年初總統選舉。究竟這股韓流,能否持續升溫,令國民黨打一場翻身戰?
記者:羅卓敏

2019-03-23 活化大球場

政府計劃將香港大球場改建成公眾運動場,座位數目大幅削減八成,由四萬個變成八千至九千個,騰出空間會增設符合國際標準的田徑設施。改建後的大球場,多了跑道,少了座位,能否配合本地足球發展的需求?

大球場目前不對外開放,一般公眾無法使用,高昂租金亦令有意申請舉辦活動的團體為之卻步。大球場規模縮小,租金有望下調,預計會有更多團體舉辦活動,附近交通能否應付? 一般市民將來又會否轉用大球場做運動?
記者:楊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