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23, 2018

2018-12-22 華為事件

中美貿易戰休戰之際,兩國關係又生枝節。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她被控串謀詐騙多間銀行,又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出口制裁,事件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這次事件被指是高科技冷戰的戲碼之一,究竟華為業務發展至甚麼階段?5G技術又是否兵家必爭的戰場?
記者:蔡千紅、張璟瑩、羅卓敏

Monday, December 17, 2018

2018-12-15 好人法

一項全港院外心臟停頓個案的研究顯示,在院外發生心臟停頓,而最終能被救活出院的比率只有二點三個百分比,對比亞洲其他地方為低,是否港人急救知識不足?在香港現行法例下,急救中弄傷傷者,市民可能因為提供施救,而引起潛在的法律風險,香港應否訂立《好人法》?除了鼓勵市民急救,《好人法》還可以在甚麼情況下應用呢?
記者:羅卓敏

Sunday, December 9, 2018

2018-12-08 垃圾徵費

環境局向立法會提交垃圾徵費草案。在徵費和罰款兩方面配合下,是否足以改變市民多年的習慣?實際上是否可行?最終責任及額外人手開支,會轉嫁至何人身上?徵費目的是減廢,惟港人棄置量持續創新高,回收率不升反跌。到底在社區做回收有何困難,回收物是否有出路?政府在期望市民守法減廢時,又有沒有提供足夠的條件幫助市民?此等因素會否影響草案在立法會獲得通過?
記者:方子晴

Saturday, December 1, 2018

2018-12-01 民主派困局

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行的立法會九龍西補選,填補劉小麗因宣誓案而出缺的議席。焦點所在,是由工黨李卓人,代替被裁定提名無效的劉小麗,與退出民協的前立法會議員馮檢基,以及前食物及衛生局政治助理陳凱欣等。今年三月同區的補選投票率低,民主派更首次在回歸後,在「單議席單票制」地區直選中敗選,這次情況會否重演?
記者:張璟瑩

Monday, November 26, 2018

2018-11-24 「韓」流襲台

台灣舉行九合一選舉。台北巿長柯文哲競逐連任,延續打破政黨高牆的理念,可否繼續獲得中間選民支持?而在高雄巿,國民黨巿長候選人韓國瑜捲起「韓流」,一改傳統政治人物刻板形象,敢言直率,直搗民進黨票倉,風頭甚至蓋過柯文哲。兩位風雲人物的選戰策略,對傳統政黨、以至政局發展帶來甚麼啟示?
記者:蔡千紅

Wednesday, November 21, 2018

2018-11-17 工廈安身

活化工廈將容許改為過渡性房屋,以解基層住屋困難,過去六年,逾百棟工廈完成活化,包括酒店及辦公室,改為基層住屋有甚麼誘因?而且政府多年來立場反覆,五年前經研究更認定不可行,大規模打擊工廈住人,為何不能住?要住人又有甚麼障礙?改裝又有甚麼困難?可見的將來,基層可否在工廈中,找到一片遮頭的瓦?
記者:林嘉成

Sunday, November 11, 2018

2018-11-10 特朗普中期試

四年一度的美國中期選舉,在十一月六日舉行,改選參眾兩院共四百多個議席。選前兩院均由總統特朗普所屬的共和黨把持,在野的民主黨可否重奪議會控制權?是次結果對特朗普餘下任期的施政,以至兩年後的總統大選有甚麼啟示?

在中美貿易戰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哪黨勝出選舉,對關稅措施和中美關係有何影響?
記者:趙燕婷、張璟瑩

Monday, November 5, 2018

2018-11-03 有藥可救

近日一套有關癌症藥物的電影,在內地引起熱議。原來香港也有中產病人,同樣因為未能支付每年數十萬的藥費,要到印度買仿製藥。原廠藥和仿製藥有何分別?買仿製藥有沒有健康和法律風險?

現時大部分標靶藥都要病人自費購買,只有少數基層市民可透過撒瑪利亞基金資助服藥。公營系統以甚麼標準決定是否入藥?藥廠收取的藥費又有沒有下調空間?
記者:羅卓敏

Sunday, October 28, 2018

2018-10-27 大橋通車

港珠澳大橋啟用通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親臨主持開通儀式。大橋以三地三檢模式運作,但相關的交通安排,是否一切準備就緒呢?

珠三角地區過去四十年的發展翻天覆地,中央政府近年對大灣區的發展更寄予厚望,而大橋通車後會帶來甚麼效益?對香港未來的發展又有甚麼影響?
記者:林嘉成、羅卓敏

Monday, October 22, 2018

2018-10-20 山竹過後

超強颱風「山竹」遠離香港一個月,市面回復秩序,不過風災為社區帶來的傷痕仍然隨處可見。除了災前的準備、災時的應對,災後的復原能力亦可反映,一個城市面對天災的韌性,香港的復原能力有多高?

特區政府在今次災後的善後工作,備受批評,究竟各部門之間有否協調?由誰領導?

鄰近的澳門經歷去年「天鴿」慘痛一役,當局部署以至小市民看待大自然的態度有何轉變,以應對這次「山竹」來襲?
記者:張璟瑩、關子澄

Saturday, October 13, 2018

2018-10-13 填海造地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房屋議題仍是施政重點。政府建議填海造地,作為長遠土地供應來源。「明日大嶼」計劃,決定在交椅洲及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建造多個人工島,共一千七百公頃土地,未來可以興建26至40萬個住宅單位,居住人口達70至110萬。

而土地大辯論初步觀察指,支持填海的人士中,較多人贊成東大嶼填海發展;又指五個填海選址中,馬料水方案反對聲音較多。到底填海有何爭議?
記者:趙燕婷、田彩玉

Sunday, October 7, 2018

2018-10-06 貿易戰

美國宣布向二千億美元中國貨加徵關稅,中方以六百億美國貨徵稅反擊,美國總統特朗普更威脅將關稅涵蓋至所有中國貨品,貿易戰一再升溫。經濟學者指,中美之間貿易差距計算錯誤,中國「生產」一個蘋果電話,只賺取八元美金。生產鏈全球化之下,沒有贏家的貿易戰,為何開打起來?
記者:趙燕婷、田彩玉

Saturday, September 29, 2018

2018-09-29 高鐵接軌

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於九月二十三日開通,通車首周適逢本港公眾假期,高峰期間旅客由西九龍站出發,直達或轉乘至全國高鐵網各個車站,票務安排、列車班次、以至一地兩檢的過境運作,是否暢順無礙呢?

不少由西九龍直達長途目的地的票價,均較經深圳北站轉乘昂貴,港鐵是如何釐定票價?價格以及班次數量對乘客吸引力有何影響?
記者:張璟瑩、羅卓敏

Monday, September 24, 2018

2018-09-22 「速」勢待發?

籌劃十年的高鐵終於開通,接通全國高鐵網。日後由西九龍總站往返深圳福田只需十四分鐘,來往廣州南最快四十八分鐘,也有長途車直達北京、武漢和汕頭等十四個城市。港人以回鄉證乘坐高鐵是否方便?

高鐵最新的預估客流量,較二零零九年的預測大幅減少,內部經濟回報也大減至百分之二。這項花費八百多億的鐵路項目有無足夠客流量支持?現時推算五十年營運期內,高鐵可帶來九百億經濟效益,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記者:趙燕婷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18

2018-09-15 一證通行

港人到內地發展,小至日常上網和電子支付,大至創業置業等的法規問題,在內地和港澳不同制度下,都不容易解決。國務院公布,在內地居住半年以上、符合資格的港人由九月開始,便可申請內地居住證,可享有義務教育、就業、法律援助等服務。居住證能否便利港人生活、吸引港人北上發展?享有權利的同時,全國人大剛剛通過「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在內地居住滿一百八十三日,就需要申報全球收入,對長居內地香港人來講,又有甚麼影響?
記者:羅卓敏/趙燕婷

2018-09-08 我走研究路

在本地大學修讀研究課程,包括哲學碩士(MPhil)、哲學博士(PhD)的香港學生,比例由二十年前約七成,大幅下跌至近年不足兩成。本集《新聞透視》探討現象背後成因,本地生留港從事學術研究的意欲大不大?在有限名額下,他們競逐有困難?政府早前決定向「研究基金」注資三十億,一八/一九學年起,本地生修讀研究課程可豁免學費,措施對增加本地研究人才有多大幫助?
記者:張璟瑩

Monday, September 10, 2018

2018-09-01 冰島習藝

冰島,一個人口不足三十四萬的北歐島國,近年在歐國盃及世界盃,都締造了歷史。2012年,冰島的世界排名曾跌至歷史新低的131位,香港亦曾至最差的第172位。六年後,冰島一度攀升至18位,最新排名32位,香港排142位。香港於2011年通過推行「鳳凰計劃」,已花費六千萬,惟成效不彰。香港足球常被詬病青黃不接,年輕球員機會不足。這次香港U15足球隊遠赴冰島取經,可以為本地足球帶來甚麼新點子、新啟示?
記者:田彩玉

Monday, August 27, 2018

2018-08-25 殺街之後

行人專用區二千年起實施,旺角西洋菜南街是其中之一,原意是要減少污染,避免人車爭路,同時造就了位於市區的公共空間。旺角就是街頭表演的集中地,經典懷舊成為這裡的主旋律,歌舞背後卻衍生噪音等問題,樂迷樂在其中,不堪其擾的就形容為污煙瘴氣。究竟賣藝的是甚麼人?他們又認為甚麼是死因?殺街是對症下藥抑或過猶不及?表演者又將何去何從?
記者:林嘉成

Wednesday, August 22, 2018

2018-08-18 結社「治」由

特區政府回歸後首次引用社團條例,禁止主張港獨的香港民族黨繼續運作。香港民族黨二零一六年成立,但從未註冊為社團。社團條例的立法原意是甚麼?社團條例如何涵蓋國家安全範疇?

聲音批評今次做法限制了結社和言論自由,甚至認為是廿三條「分拆上市」。保障國家安全的大前題下,本地法例能否有效處理港獨問題?國家安全和人權自由要如何取得平衡?
記者:趙燕婷 / 張璟瑩

Wednesday, August 15, 2018

2018-08-11 沙中綫醜聞

港鐵沙中綫多個車站,五月底接連被揭發工程造假,紅磡站更有鋼筋被剪短,涉及安全問題。港鐵按政府要求在六月及七月提交報告及資料,但政府發現兩份文件互相矛盾,施工圖則與屋宇署批准圖則有嚴重偏差,接駁的螺絲頭減少約二千個,但全數有負責人士簽字作實。政府懷疑港鐵提供資料造假,至今未能清楚解釋,對沙中綫管理層失去信心,要求港鐵解除部分管理層職務。現時政府查出的問題,是否已反映全部施工問題?
記者:趙燕婷/張璟瑩/羅卓敏

Sunday, August 5, 2018

2018-08-04 侍產有價

政府提出由三天侍產假增至五天,預計明年農曆新年後才可實施。新任爸爸要迎接家庭新成員,又要照顧太太,五天假期是否足夠?環顧其他地方,侍產假是鼓勵生育的措施,芬蘭設有十八天侍產假,新加坡亦有十四天,英國則有一至兩星期,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香港侍產假應增至七天,與發達國家看齊,當中有甚麼困難?政府多年來強調家庭友善政策,對爸爸們的支援又是否足夠?
記者:羅卓敏/蔡千紅

Friday, August 3, 2018

2018-07-28 升降機老了

香港七百多萬人,有六萬六千多部升降機,是全球人均密度最高的城市,但當中四成機齡達二十五年以上,出現機件老化問題,今年兩宗嚴重升降機事故,都是出現在老舊升降機。不論私人或房委會管理的樓宇,都出現翻新及更新速度過慢的情況,政府過去推出鼓勵計劃,成效亦不顯著,現時有多少升降機不達安全指標?政府可如何處理升降機老化的問題?
記者:趙俊霆

2018-07-21 打機成癮

世界衞生組織將「打機成癮」(GAMING DISORDER) 列入《國際疾病分類》,視之為一種精神疾病,並將通知各國政府將問題納入醫療體系。這項決定引起社會爭議,有人認為「打機成癮」定義不清,容易將電子遊戲玩家標籤化。全球有逾二十億電子遊戲玩家,有專家估計,當中的1%至4% 玩家有打機成癮的風險。打機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一項重要和普及的娛樂,沉迷至何等程度才算上癮,需要接受治療?
記者:田彩玉

Wednesday, July 18, 2018

2018-07-14 樹木判官

港大兩棵八十年的細葉榕被斬,理據基於一份具爭議的驗樹報告。報告評定石牆樹有倒塌風險,一些樹藝師及環保人士則批評報告粗疏。同類爭議已不是首次發生,究竟撰寫驗樹報告的樹藝師是誰?具備甚麼專業資格?

跟園境師制度不同,香港並沒有樹藝師註冊制度,樹藝師資格由不同國家的樹木學會認可,無論是考核方式、認可條件等,皆有不同。是否所有樹藝師皆有資格當樹木判官?現行驗樹機制之下,出現了甚麼流弊?
記者:蔡千紅

2018-07-07 空置稅

貨尾單位增至九千伙,建議向發出入伙紙後起一年計,逾半年空置的單位徵稅。不過,業界認為空置單位只有約三千個,為何兩者會出現落差?應該如何定義「空置」?

有意見認為應同時向二手空置單位徵稅,二手空置情況又是否嚴重?由政府賣地到發展商賣樓,過程往往數以年計,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加快建屋至賣樓的過程?
記者:趙燕婷、羅卓敏

Wednesday, July 4, 2018

2018-06-30 5G新時代

新一代流動通訊技術,準備步入新一個世代─ 5G,其數據傳輸速度較現時的4G快最少十倍。5G的應用不限於手機,有人形容它是「萬物互聯」的靈魂,對發展智慧城市,以至無人駕駛等,講求實時和可靠性的技術重要。

政府近月就5G頻譜進行諮詢,年底或明年初指配部分頻段。有電訊商預計,會最先在部分地區,提供熱點式的5G服務。香港何時才有全面的5G覆蓋?進入智慧新時代,5G將為生活帶來甚麼改變,為網絡安全帶來甚麼隱憂?
記者:張璟瑩

Wednesday, June 27, 2018

2018-06-23 監管漏洞

沙中綫紅磡站月台爆出建造過程造假,部分承托月台的鋼筋被剪短,惹起安全疑慮,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工程大判及二判均否認責任,港鐵提交報告,未能解開種種疑團。同一綫路的土瓜灣站及會展站亦分別傳出造假,以及施工質量不達標的消息,一連串的工程醜聞,是否反映監管機制存有漏洞?
記者:田彩玉

Tuesday, June 19, 2018

2018-06-16 美朝峰會

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北韓領袖金正恩的世紀會面,峰迴路轉,外界寄望能正式結束南北韓休戰狀態,達致東北亞長期和平穩定。聯合國一旦停止制裁,會否為北韓帶來經濟發展?

南北韓休戰六十五年,南韓人心情矛盾,年輕一代對戰爭及仍留在北韓的親人「無感」,南韓人民對美朝峰會有甚麼期待?北韓進一步開放又會否為南韓帶來新的經濟動力?
記者:趙燕婷

2018-06-09 掘路完不了

掘路工程是造成交通擠塞的其中一個主因,工程延誤不但影響道路安全,亦會帶來經濟損失。香港路上每年有過萬宗挖掘工程,過千宗需要延期。最近,審計報告調查發現,掘路工程延誤有惡化趨勢,工程獲批延長工期,平均高達三個月,有水務署工程更需延期五百多天。其實自九一年起,政府的審計部門四度調查掘路工程的延誤問題,但問題持續多年,仍未能解決,原因何在?
記者:田彩玉

Sunday, June 3, 2018

2018-06-02 大橋起動

八十年代開始醞釀的港珠澳大橋,最快下半年通車,千億工程一再延誤、超支,工程意外不斷,最終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通車,不過,三地三檢的交通等安排又是否一切就緒?珠三角地區過去三十幾年瞬息萬變,珠江口南北長遠會有十幾條跨江通道,位於最南端的港珠澳大橋還有沒有競爭力?橋頭經濟還有甚麼規劃投資陸續有來?
記者:林嘉成

Saturday, May 26, 2018

2018-05-26 黃牛飛

近月,多場演藝表演一票難求的局面,再次引起公眾關注黃牛黨橫行的問題。究竟支持者為了「撲飛」看偶像表演,要花多少時間準備,如何絞盡腦汁?政府表明會檢討法例,考慮將黃牛黨活動刑事化,並提高罰則,是否足以杜絕黃牛黨橫行?一些主辦單位試行實名制售票,打擊炒賣黃牛,是否可行?降低內部認購門票比例,代價又有多大?
記者:蔡千紅

2018-05-19 迫爆行人路

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規定,人流高的道路,需要至少闊4.5米,不過香港有很多舊區,行人路狹窄,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更曾出現多宗交通意外。加上本港人口上升,新市鎮的行人路也不敷使用,會為社會帶來甚麼危機?情況有多嚴重?隨著國際社會越來越重視步行的安全及舒適,加上人口老化,香港有沒有地方能借鑑?
記者:趙俊霆

Thursday, May 17, 2018

2018-05-12 安老院的誕生

政府估計應付人口老化,合共要四百幾間安老院舍,不過,建成一間安老院動輒要十幾年。政府五年前開始「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資助非政府機構利用自己的土地重建或興建安老院舍。明明有錢又有地,但六十多個合資格項目,五年間只有六個項目動工。有機構的土地「曬太陽」十二年,仍未動工,問題出在甚麼地方?
記者:藍可盈

Monday, May 7, 2018

2018-05-05 縮水醫保

討論二十年的醫療融資終於落實,政府預計明年初由參與計劃的保險公司,推出標準化的自願醫療保險。所謂標準化的醫保與現時市面上的醫保有何不同?已購買醫保的市民是否值得轉買?

自願醫保的初衷是透過規範住院保險,同時規管醫療和保險業界,以鼓勵市民使用私營醫療服務,長遠減輕公營醫療負擔。自願醫保是否真的做到加強規管?能吸引市民轉投私營市場嗎?
記者:趙燕婷

2018-04-28 土地大辯論

負責推動「大辯論」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於四月底展開公眾諮詢,十八個選項分為短中期、中長期和概念性三個類別。政府指為香港長遠發展,仍欠缺1200公頃土地,是否應從發展商手上,不少於1000公頃的農地儲備著手,實行「公私營合作」?專家建議在葵涌貨櫃碼頭上蓋建屋,發展「空中新市鎮」,規模可媲十個太古城,計劃又是否可行?
記者:田彩玉

Sunday, April 22, 2018

2018-04-21 學也融融?

現時全港有超過四萬名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學生,在主流公營中小學就讀。雖然政府撥予各校的支援津貼增加,但被批評未能對症下藥,近年亦有家長不堪照顧壓力,而發生倫常慘劇。融合教育推行已近二十年,種種問題為何仍未得到解決? 記者:張璟瑩

Sunday, April 15, 2018

2018-04-14 國民待遇

國務院將港、澳納入國家規劃,提出粵港澳「灣區」概念,推動三地融合,建立宜居宜業的大灣區。目前,有五十多萬香港人至少一半時間居住在廣東,當中包括工作、創業、升學,以至安老退休,他們在兩制之下面對「國之內、境之外」的待遇,生活上面對甚麼困難?中央政府近日提出讓港人在內地可享有「國民待遇」,例如在住房、教育、交通等方面逐步享有內地居民的同等待遇,香港人未來的「灣區生活」會是怎麼樣?
記者:林嘉成

Saturday, April 7, 2018

2018-04-07 給你五百億

財政預算案預留五百億發展創新科技,平均每名香港人獲分配近七千元,雖然投放在創新科技的撥款佔GDP比例,仍低於日本、韓國等地,但相對去年預算案預留一百億,額度已大幅增加。

給你五百億,你希望政府由哪方面推動創科?光靠增加撥款,可否解決初創公司面對的困難?這一集《新聞透視》問問初創企業,從他們的經歷中反映在香港投身創科的困局。
記者:蔡千紅

Monday, April 2, 2018

2018-03-31 巴士安危

巴士奪命車禍接二連三,涉及巴士的大小交通意外,平均每天有超過六宗,車長的工時及駕駛態度備受關注。車長指摘公司待遇差,全職車長大量流失,在職車長以長工時換取加班費,疲累駕駛造成馬路上的隱形炸彈。運輸署縮減巴士車長的駕駛時數,是否就能對症下藥?

巴士公司已安裝俗稱「黑盒」的監察系統,紀錄車長的駕駛態度,甚至有公司透過新科技,對車長駕駛行為作出即時防撞預警系統,又是否有效減少意外發生呢?
記者:田彩玉

2018-03-24 說明,說不明

《商品說明條例》自一三年七月修訂後,規管了商品與服務的虛假說明。過去曾有酒家因「鮑魚福建炒飯」沒有鮑魚成分被判罰款,去年底亦有老牌酒家的粟米石斑被驗出並非石斑,而遭檢控。

早前一間健身中心,在停業前用低價吸引客戶簽約預繳。現時的《商品說明條例》雖然能夠令不法商人負上刑責,但如果要追討金錢,消費者依然無從入手。

社會發達,消費者權益日益受到重視,但商界則有聲音認為不便經營,兩者間應如何平衡?
記者:劉偉程

Sunday, March 18, 2018

2018-03-17 爭奪高球場

房屋供應問題困擾香港多年,土地專責小組下月諮詢,希望社會探討未來土地供應來源,焦點之一是粉嶺高爾夫球場。高球場佔地172公頃,是一所有過百年歷史的私人會所,被外界指是富豪俱樂部。高球場指球場內有不少古墓和古樹,極具保育價值,不應該為建屋而剷平球場。保育和發展是否不能並存﹖粉嶺高球場近年在政府要求下,逐步增加公眾開放時間,非會員可以在指定時間入內打球。收回粉嶺高球場會否影響高球運動發展﹖
記者:趙燕婷 / 張璟瑩

Saturday, March 10, 2018

2018-03-10 立法會補選

六名非建制派議員的議席,因宣誓風波而被撤銷,其中四個議席即將補選。九龍西選區有近五十萬選民,這個選區有不少基層家庭,三名候選人對於兒童發展及青年上流有何看法?另方面,港島選區的六十多萬選民中,中產為數不少,他們大都關心經濟議題,四名候選人如何看經濟發展?
記者:趙燕婷 / 林嘉成

Sunday, March 4, 2018

2018-03-03 路路暢通?

《香港智慧城巿藍圖》去年十二月出爐,其中一章叫「智慧出行」,提及要鼓勵巿民「以步當車」,措施包括在部分連接公共交通設施的行人通道加裝上蓋。自十年前開始,政府每年撥款予各區議會推行地區小型工程計劃,興建行人通道上蓋是熱門選項。一個興建得宜的道路上蓋可助長者、小孩出行,但是否所有上蓋皆是智慧之選?要道路變得更加「行得通」,是否非建上蓋不可?
記者:蔡千紅

Sunday, February 25, 2018

2018-02-24 水浸庫房

下星期三公布的財政預算案,在房地產市場熾熱的情況下,預期政府盈餘較原來估計大幅上升,當中賣地收入所佔比重越來越高,這樣是好是壞?庫房連年水浸,紓困措施推行多年,政府奉行量入為出理財原則,令財政儲備增加至約一萬億元,另外注資於各式基金的也有近千億元,當中有多少善用?新一屆政府是否要繼續沿用固有思維?怎樣做才令社會資源分配得更好?
記者:趙俊霆

Sunday, February 18, 2018

2018-02-17 疫苗打不打?

流感爆發,政府決定幼稚園及小學提早放農曆年假,希望阻截病菌擴散感染的情況。近幾年,政府經常呼籲市民接種疫苗,今年有約七十萬人打流感針,但情況仍不理想,特別是學校方面,只有約六十間學校曾安排私家醫生到校為學生打流感針。社會上亦有聲音質疑,打疫苗成效不大,為何會出現反疫苗的想法?澳門政府兩年預備足夠疫苗,讓全澳學生免費打流感針,比例上較香港高,香港是否需要改善接種的措施,以及加強有關公眾衛生的教育?
記者:張璟瑩、藍可盈、趙俊霆

Sunday, February 11, 2018

2018-02-10 為誰重建?

法例要求市建局自負盈虧,卻造就一個個重建項目變為豪宅,住戶群由基層換成新貴,究竟舊住戶最終搬到甚麼地方?這種重建模式令市建局資產,在樓市升浪中滾存到三百多億元,但超過五十年樓齡的舊樓數目仍有逾七千幢,當中有重建價值並不多,市建局預言由水浸變赤字,去年中已叫停需求主導項目,將在油、旺研究中一併檢討。未來的重建包括觀塘及九龍城,將以小區模式推展,會否將舊區連根拔起,市建局的角色須否徹底改變?
記者:林嘉成

Saturday, February 3, 2018

2018-02-03 DQ風波

立法會三個地方選區及一個功能界別,共四個議席,下月進行補選。各黨派早前積極部署,泛民陣營更進行初選,以期派出最強候選人。但出選香港島的香港眾志常委周庭,被選舉主任指她鼓吹或推動「民主自決」,不可能擁護《基本法》,而決定取消其參選資格,選舉主任所持的依據是甚麼?在過去的立法會選舉,已有參選人被撤銷參選資格,香港的政治環境出現了甚麼轉變?
記者:趙燕婷、張璟瑩

Sunday, January 28, 2018

2018-01-27 發電在民間

政府與兩電簽訂的新協議分別在今年底和明年生效,為減少碳排放,將首次引入「上網電價」。日後民間利用可再生能源,例如住宅天台太陽能板所產生的電力,接駁到電網後,可用高於一般電費的價格,售予電力公司,細節會於上半年公布。目前太陽能發電在社區尚未普及,市民認為怎樣的成本效益,計劃才有吸引力?現行針對僭建物的法例,能否跟上步伐,對安裝相關發電系統,有清晰指引和規管?
記者:張璟瑩

Sunday, January 21, 2018

2018-01-20 北漂記

內地市場大,機會多,不少港人利用自身優勢,北上尋找發展機會。有夫婦在十多年前已在上海市發展,近年並將事業拓展至重慶。有人則在北京工作近十年,選擇落地生根,一家三口在北京生活。甚麼原因令他們離開香港,移居到內地生活?當中有甚麼得失?

內地經濟發展迅速,有年輕人兩年前到廣州創業,發現「港人光環」不再,北上發展的機會又是否仍然這麼多?
記者:陳昶詠

Sunday, January 14, 2018

2018-01-13 倒錢落海

新一份東江水協議,加價百分之七,未來三年單是買水,納稅人要付144.2億元。但香港水管長年滲漏嚴重,有三成食水,未輸送到用戶前,已經流失。當局花了十五年時間,更換了長達三千公里的老化公用水管,不過,仍然有近兩成食水不知所蹤。水諮會推測,老化的私人食水網絡,是目前食水流失的主要原因。政府是否掌握食水如何流失?有無應對良方?
記者:藍可盈

Monday, January 8, 2018

2018-01-06 「三高」時代

香港有約一半人超重,六成人有「三高」,即是高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這個隱形殺手,每年令數以千萬計人喪命,美國近期收緊高血壓患者定義,令更多人被納入,這個慢性炸彈令社會負擔有多沉重?怎樣才能預防爆發?為何低收入人士反而較易有「三高」?基層可以怎打這場持久戰?
記者:趙俊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