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9, 2020

2020-12-26 香港種植

「本地生產」、「農墟」、「農青」,近年越來越多人投身農業發展。一場突如其來的疫症,亦意外引發市民對糧食和本地生產的反思。2018年香港有超過四千公頃農地,當中超過八成已荒廢,而本地生產的蔬菜,在過去二十年,自給率由百分之十,下跌到百分之1.8。要提升本地菜的產量,有人提倡都市農業,放眼大廈天台的種植空間。都市農業面對土地問題,會否是另一個方向去增加本地生產?
記者:陳妍妍

Monday, December 21, 2020

2020-12-19 第四波

本港疫情爆發至第四波,連日新增過百感染者,四分之一屬源頭不明,專家形容疫情比上一波更複雜。面對多個群組和處所相繼爆發疫情,政府再通過新防疫法例,《限制與檢測宣告》,在有重大感染風險的處所內,可要求強制檢測者得出結果前,留在原有處所。新措施是否可以有效截斷傳播鏈呢?政府指遏制疫情,要遏制人流,兩度收緊各項限制社交距離措施。不過上班下班、周末街上仍然人頭湧湧。外防內控的措施,是否可以有效控制疫情呢?
記者:陳妍妍、田彩玉

Saturday, December 19, 2020

2020-12-12 是危是機?

不少企業指受到疫情影響,生意額大跌,百業興旺的場景不復見,部分的熱門旅遊區更有多個空置舖位,連帶整體租金下跌約兩成。有人看好後巿,斥資三百多萬進軍旅遊業,但有人就認為香港輝煌的旅遊業光景不再,寧願專攻本地巿場,開辦民生小店。這個連鎖反應對香港有甚麼影響呢?長遠下去會否改變香港的經濟結構呢?
記者:陳綺雯

Wednesday, December 9, 2020

2020-12-05 失業潮

新冠肺炎疫情重挫香港經濟,尤其在仍未通關的情況下,與消費及旅遊相關的行業大受打擊,出現裁員及結業潮,引發漣漪效應。失業率高企,創近十六年新高,有分析指情況會繼續惡化,反映勞工市場仍然受壓。雖然政府推出多輪救市措施,不過當中「保就業」的薪金資助將於十一月底完結,會否引發新一輪失業潮?失業的中年人及年青人,在求職過程中遇到甚麼困難?上周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加強應對失業情況的措施,能否改善問題?
記者:鄭樂晴

Tuesday, December 1, 2020

2020-11-28 算帳

疫情陰霾揮之不去,政府大灑金錢,推出多輪抗疫紓困措施。政府預告,公共財政緊絀,今年將錄得逾三千億赤字,破盡香港開埠以來的紀錄,而財政儲備則降至約八千億。新一份施政報告不再動用大額資源救市,這些刺激經濟措施有多大作用?預計本港經濟持續疲弱,政府是否需要開源節流?稅基狹窄為香港財政結構的流弊,為何多年來都無法改革?
記者:田彩玉

Saturday, November 28, 2020

2020-11-21 樹木再生

剪草的草屑、樹葉、倒塌的大樹,甚至聖誕花這些節日植物都屬於園林廢物,2018年颱風山竹襲港,有超過六萬棵樹倒塌,當年收集到接近四萬公噸的園林廢物,其中有三萬八千公噸送往堆填區棄置,只有不足一千公噸作循環再造用途。政府於2014年公布《減少和處理園林廢物指引》,透過將園林廢物製成堆肥、覆蓋物鋪於泥土表面,或以自然降解的方式,減少將園林廢物送往堆填區,當中成效如何?如何才能更好使用這些園林廢物呢?
記者:羅卓敏

Tuesday, November 17, 2020

2020-11-14 取消資格

全國人大常委會就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作出決定,特區政府隨後宣布,四名早前報名參加換屆選舉時被取消資格的民主派議員,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今次喪失資格的四名議員,他們過去做過甚麼行為,導致今次喪失資格?十五名民主派議員同時總辭作出回應。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栗戰書指,今次決定是維護香港特區憲制秩序的又一重要立法。這次決定對今後特區政府的管治有甚麼影響呢?
記者:眾記者

Wednesday, November 11, 2020

2020-11-07 美國大選

今屆美國大選戰況異常激烈,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情況下,共和、民主兩黨如何打這場選戰也有不一樣部署,會否因而影響兩人的勝算呢?在正式選舉日前的投票情況,也非常熱熾,各方都難以估計結果如何?現任總統共和黨特朗普在各種壞消息纏的情況下能否連任?民主黨候選人拜登會否在形勢大好下,如上屆希拉里一樣最終敗陣而回?
記者:眾記者

Thursday, November 5, 2020

2020-10-31 保育何價?

一條行車天橋貫穿油麻地多層停車場,有人認為設計特別,應考慮保育而不是直接拆卸。但有人質疑,特色設計源於意外,沒有保留價值,決定一棟樓宇的去留有甚麼考慮?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活化項目,希望計劃能自負盈虧,場地租金是否能承擔舊樓宇的龐大開支呢?入不敷支又可以怎樣解決呢?
記者:陳綺雯

Monday, October 26, 2020

2020-10-24 航運悲歌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多國的旅遊業停滯,航空業大受影響,不少航空公司都相繼停飛,以香港為基地的國泰就指近幾個月,每月的支出是15億至20億元。全球有超過三萬五千個職位的國泰,最終要宣布重組計劃,削減約八千五百個職位,約佔全部職位的兩成四,而其中約五千三百人是香港員工,國泰港龍航空會即時停止營運。經過今次大裁員後,過去香港作為亞太區航運中心的樞紐地位,會否因而失去作用?
記者:鄭樂晴、陳妍妍、陳綺雯

Monday, October 19, 2020

2020-10-17 見縫插針

公屋供應短缺日趨嚴重,一般家庭需至少排隊5.5年才有機會獲編配單位,政府推算未來五年會提供9.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但根據政府最新發表的《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萬個單位,即距離目標仍欠近四成,公屋輪候時間勢將突破六年。上屆特首為增加短中期房屋土地供應,決定改劃逾210幅「政府、機構或社區」及其他政府用地,以「見縫插針」的方式興建房屋,成效如何?
記者:鄭樂晴、田彩玉

2020-10-10 照顧.照顧者

葵涌邨上月發生倫常慘劇,媽媽懷疑因照顧患有中度智障的兒子壓力過大,最後將他勒死。疫情之下,不少社區支援服務暫停,照顧者需要面對甚麼壓力?現時中度及嚴重智障人士院舍平均輪候時間長達超過十二年,為何多年來院舍不足的問題未能解決?政府現時提供的支援,又是否可以幫助到一班照顧者呢?
記者:羅卓敏

2020-10-03 延任風波

原定九月舉行的立法會選舉,因應疫情政府宣布押後選舉一年。而人大通過的決定,讓全體立法會議員延任不少於一年。延任風波觸發泛民「主留派」和「主走派」的爭議。是留是走,民意兩極。民主黨在任期結束前舉行民調,決定去留,但最後要自行作政治決定留任。未來一年,議會的角色將會有所不同,議會以致政局會如何受到影響呢?
記者:陳妍妍

2020-09-26 基層醫療

一七年《施政報告》提出,加強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葵青區作為第一個試點,營運近一年,招攬到的會員人數、接受健康篩查和評估的人數,都未能全部達標。中心解釋受社會事件和疫情影響,服務受阻。有地區人士批評中心宣傳不足,亦有醫生認為中心未盡用其使用率。將地區康健中心外判給非政府組織營運,再連結私家網絡醫務人員、地區社福及醫療團體的模式,能否有效推動香港基層醫療?
記者:劉潔伶

2020-09-19 疫下復蘇

本港第三波疫情日趨回穩,但仍有感染個案源頭不明,反映社區的隱形傳播未斷。政府檢測已「三管齊下」,本地確診數字能否清零?限制社交距離是最有效減低病毒傳播風險的手段,但對經濟打擊沉重。專家已預計入冬後又會迎來第四波、第五波疫情,社會如何為持續經濟活動做好準備?
記者:田彩玉

2020-09-12 僱、傭矛盾

外傭因疫情未能到港,部份在港完約外傭獲准簽証延期,令中介提供的中途宿舍爆滿,成為其中一個疫情爆發點。有勞工組織指,政府應該立例規管中介公司,提供適切的居住環境。中介公司則指要考量成本,要求修例收取更多的中介費。有僱主投訴有中介公司與外傭合作,刻意斷約轉工,賺取中介費後分成,亦有外傭不滿僱主工作要求太過份,更有外傭被虐打。現時,法例主要針對中介公司,是否足夠保障僱主及外傭的權益呢?
記者:陳綺雯

Sunday, October 18, 2020

2020-09-05 不一樣的新學年

新冠肺炎疫情已反覆持續大半年,芸芸學子經歷了停課、復課,再提早放暑假,轉眼間又要準備迎接新學年。教育局早前宣布,全港學校可按其原先擬定的日期展開新學年,但基於疫情嚴重,需暫停所有面授課堂。局方亦表示,如果疫情減退會考慮優先讓中六、中一、小六及小一分階段復課。升讀小一的學童面對轉換新環境,學校有何措施應對?家長協助子女學習面對甚麼困難?對於缺乏資源進行網上學習的家庭,現時的支援是否足夠?
記者:鄭樂晴

2020-08-29 失寵

近年坊間出現不少組織拯救流浪動物,部分是被棄養的寵物貓狗。現時法例規定飼養者要為狗隻植入晶片,有助追查飼養者資料,為何仍未能有效阻止棄養?政府建議加重棄養動物罰則,能否堵塞漏洞?要解決流浪貓狗問題,過往有不少地區都引入絕育放回計劃。原來香港也試過在兩區推出試驗計劃,但政府以結果未達標為由終止計劃。為何外地成功的方法,在香港卻以失敗告終?
記者:陳綺雯、趙燕婷

2020-08-22 青年宿舍

香港樓價一直在世界排名前幾位,年輕人工資不高,難以負擔。政府為了紓解他們的困難,提出青年宿舍計劃,希望年輕人可以用一個較低的價錢租樓住,可以有儲蓄及私人空間。計劃提出至今已經九年,落成的單位為何不足一百個?單人房租金平均五千多元,為何由政府出資改造的青年宿舍,租金和巿面的劏房差不多?這個價錢租金,又能否幫到年輕人?
記者:陳綺雯

Tuesday, August 18, 2020

2020-08-15 疫後安老

統計處資料顯示,二零一九年年中,本港六十五歲以上的人口達132.2萬人,佔香港總人口的百分之17.6,長者安老政策一直是本地關注的議題。然而,本港新冠肺炎反覆,長者人口眾多的社區慈雲山出現大爆發,多個公共屋邨、老人院舍成為疫情重災區。有社福機構和義工因應疫情嚴峻,只提供緊急例如派飯服務,獨居長者難自理,這樣對他們有何影響呢?政府在今次疫情上,對長者的服務支援又夠不夠呢?疫情過後安老政策如何改善呢?
記者:勞佩欣、鄭樂晴

2020-08-08 幕後黑手

第三波疫情在社區大爆發,不少確診者感染源頭不明,隱形傳播鏈在社區防不勝防。多個公共屋邨成為疫情重災區,不少確診個案都曾到同一商場或街市,有專家指錢可能是其中一個病毒的傳播途徑。到底病毒是否深入社區,無處不在?甚麼地方最易接觸到病毒呢?有些地方無可避免要去,市民可以如何加強衛生意識呢?
記者:陳妍妍、田彩玉

2020-08-01 防疫漏洞

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升級,政府今個星期起為慈雲山四萬公屋居民免費測試。但不少打工仔仍要上班,市民繼續每日跨區流動,單是一個地區大規模檢測有無作用?病毒基因分析證實本港最少兩條傳播鏈源自入境人士,好大機會與機組人員和船員免檢疫入境有關。政府今個星期終於收緊相關安排,是張馳有道還是後知後覺?
記者:陳綺雯、陳妍妍

Friday, July 31, 2020

2020-07-25 抗疫垃圾

一場疫情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市民外出佩戴口罩已成為常態。環境局粗略估計,在疫情期間全港每日耗用的即棄口罩達至400萬至600萬個。同時,市民在疫情期間減少外出用膳而增加購買外賣食物,無疑增加了使用即棄餐具的數量。政府和環保組織一直提倡源頭減廢和「走塑」運動以提高市民的環保意識,會否因突如其來的疫症而走上回頭路?疫情和環保工作能否並存?這些因疫情而產生、多出的廢物又可以如何處理?
記者:鄭樂晴

2020-07-18 全民檢測

本港近日爆發第三波疫情,出現多個新冠病毒社區感染群組,甚至來源不明的個案。加強社區檢測是其中一個方法抽出隱形患者,但資源有限,針對甚麼人士做檢測,才能更有效堵截社區傳播鏈?政府日前宣布與本地及內地私營機構合作,為四十萬個高危群組人士做病毒檢測,為何本地檢測能力未能追上需求?長遠以言,如何做到檢測普及化及常規化?
記者:羅卓敏、田彩玉

Friday, July 17, 2020

2020-07-11 民心回歸

回歸二十三年,人心不但未回歸,年輕人甚至越走越遠。年輕一代生於「中國香港」,為何他們並非中國人身份認同最高的一代﹖中生代經歷殖民地後期政治上較開放的年代,為何不是最「戀殖」的一代﹖年長一代成長時內地社會和經濟環境不穩,為何他們反而最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透過三代人三個對身份認同的故事,我們嘗試了解香港人的家國情。
記者:趙燕婷、陳妍妍

Thursday, July 9, 2020

2020-07-04 國安法實施

全國人大常委會六月三十日通過《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及列入《基本法》附件三,特區政府在晚上十一時刊憲及正式在香港實施。國安法就四類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的罪行和處罰,包括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及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作出規範,最高可判處終身監禁。究竟法例如何介定何謂「涉及國家安全的罪行」?甚麼行為會被視為犯法?
記者:趙燕婷、陳綺雯、鄭樂晴

2020-06-27 鬧市綠洲?

根據政府的規劃標準,港人平均休憩用地的標準要有2平方米,但旺角、灣仔區最小,分別只有0.6、0.7平方米,相比海外有5.8-7.6平方米,相差了九成。2008年時代廣場侵佔公共空間一案,引起公眾對公共休憩空間的關注,12年過去,私人發展項目「侵佔」休憩空間的情況有否改善?隨著人口增加,樓宇更加密集,政府要求發展商要劃出相應比例的公共休憩空間,不過,近50公頃的公共休憩空間,隱藏於不同的私人發展項目中,市民能否享用到呢?
記者:吳嘉敏

Thursday, June 25, 2020

2020-06-20 國安法論壇

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六月廿日閉幕,三天的會議審議了《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草案,不過未作出表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同日傍晚就草案作出說明,當中談及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要成立一些機構和委員會,亦指明了部分執法時的角色和細節。今集請來兩位嘉賓和我們談談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細節。

2020-06-13 綠色建築

全球面對氣候暖化問題,香港政府根據《巴黎協定》,要在今年制訂至2050年的長遠減碳策略,而建築物是本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之一,為政府早年訂立目標,要在2015/16年度至2019/20這五個財政年度,減少政府建築物用電量達百分之五,究竟現況如何?有沒有出現浪費能源的表現?而政府提出綠色建築認證,為私人發展商提供稅務優惠和豁免最多百分之十的總樓面面積,究竟這些獲得認證的建築是否真環保?
記者:羅卓敏

2020-06-06 保就業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無薪假、減薪、裁員遍及各行各業。政府推出「保就業」工資補貼計劃,動用八百一十億,代僱主「出一半糧」,雖然獲資助僱主須承諾不裁員,但仍可減薪,計劃被批評「救市不救人」,無法保障僱員利益。另一邊廂,僱主嘆薪金只佔營運成本一部分,資助出糧只是杯水車薪,經濟停擺下,業務始終無法經營。八百億是否用得其所,撐得住企業,保得了就業?
記者:田彩玉

2020-05-30 國安法

回歸廿三年,特區仍然未為《基本法》廿三條立法,人大表決通過訂立《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包括顛覆國家政權、分裂國家,恐怖活動及外部勢力干預,將以附件三形式在香港頒布實施,即是毋須經本港立法會討論,待特區政府宣布便可直接生效,日後中央更可在港設立與國家安全相關的機構。新法例會否影響市民生活?國家安全和人權自由如何平衡?如何維護港人以至國際社會對香港一國兩制的信心?
記者:趙燕婷、鄭樂晴、陳綺雯

2020-05-23 國安法論壇

北京召開的人大政協兩會會議,將會審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健全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決定(草案)》的議案,未來這條「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如何實施,由甚麼機構執法、香港司法機構的檢控程序、香港法院可否進行審判、會否有追溯期等等,都成為關注焦點。今集有兩位政界人士分析相關法例,會對香港帶來甚麼影響。
記者:鄭樂晴、田彩玉、趙燕婷

Wednesday, May 20, 2020

2020-05-16 疫向經濟

受疫情影響,多國的防疫策略都呼籲民眾居家隔離,避免去多人的公眾地方,又要保持社交距離,不少人這幾個月都變成宅男、宅女。市民足不出戶,不少行業都受到衝擊,特別香港多年來都依靠實體經濟,疫情之下,宅經濟這種另類經濟模式應運而生,不少人將線下生活搬到線上,工作開會,外賣網購,到消遣娛樂,宅經濟不止短期內可以令不少企業「疫」市發展,更有機會長遠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
記者:陳妍妍

Wednesday, May 13, 2020

2020-05-09 香港製造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外科口罩和廁紙等主要依靠內地供應的物資,曾經供應不穩,以致出現大規模搶購,工業界想在本地生產卻發現困難重重。香港是否需要重新發展工業?港府2015年開始推動再工業化,但至今五年,本港工廠的數目、規模和GDP等不升反跌。政府投放大量資源為何仍然成效不彰?如何重建「香港製造」這個品牌?
記者:吳嘉敏、趙燕婷

Thursday, May 7, 2020

2020-05-02 「疫」境中的基層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至今已超過三個月,有基層人士因為失業而被迫露宿街頭,政府關閉體育館、食肆要減少座位等抗疫措施,亦為無家者生活帶來莫大影響,而一班住劏房的基層人士,不但要面對失業危機,子女停學、居住環境狹窄,令家人關係緊張,產生不少精神壓力問題。他們的生活究竟如何?政府現在推出的措施能否幫助他們呢?
記者:羅卓敏

Sunday, May 3, 2020

2020-04-25 政府大換班

特首林鄭月娥上任近三年,香港經歷過政治動盪以及新冠肺炎疫症,令經濟陷入困境。立法會又在內會選主席一事上半年來都無法成事,造成近乎半癱瘓狀態,最後國務院港澳辦及中聯辦連番發聲明批評,再引發中央與特區之間關係的爭論,可能造成政治上另一波衝擊。同時,政府多名問責局長的人事調動,更惹來外界揣測,是否因管治問題而要問責。
記者:趙燕婷、田彩玉

Wednesday, April 22, 2020

2020-04-18 疫情困局

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未有減退的跡象,繼續衝擊本港經濟,失業率預計會持續惡化。政府推出的第二輪的抗疫基金,能否幫助各行各業渡過難關?

Saturday, April 18, 2020

2020-04-11 搏「疫」成效

「早識別、早隔離、早治療」,是政府應對超過三個月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疫策略。近兩星期,確診個案數字維持每日數十宗的增幅,為醫療系統帶來巨大壓力,當局有沒有及早準備?為防止疫情在社區蔓延,政府早前實施禁止四人以上群組聚集的新規例,不過仍有不少市民外出用膳。這些延緩措施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又是否真的可以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社區傳播風險呢?
記者:陳妍妍、田彩玉

Friday, April 10, 2020

2020-04-04 非「常」抗疫

前線醫護防護裝備不足,醫管局二月中縮減非緊急服務,減少交叉感染及節省防疫資源。同一時間,醫管局「如常」招標買保護衣,招標期「如常」長達兩個月,在這個非常時期是否合適?供應商想向醫管局供貨,為何會遇上阻礙?醫管局近兩個月數次修改指引,減少防護裝備消耗。為何保護衣要即用即棄?不同級別的保護衣有何分別?修改指引是減少「浪費」抑或妄顧醫護安全?
記者:趙燕婷、吳嘉敏

2020-03-28 疫症背後

這三個月,新冠肺炎形成的恐懼氣氛籠罩全港,人們每天關心更新的確診數字,擔心自己會否染病,又忙於搶購口罩裝備,以至各種日常物資。當全城專心「打」這場抗疫戰時,會否忽略身邊一些人和事?今集《新聞透視》會聽聽他們的聲音。
記者:楊嘉莉

Tuesday, March 24, 2020

2020-03-21 全球疫戰

截至三月十八日上午九時,中國有逾八萬多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個案,三千多人死亡,但正當中國疫情有所緩和,全球其餘約一百六十個國家及地區,就陸續出現爆發情況,有超過十萬宗確診個案,四千五百多人死亡。歐美等多個國家為應對疫情,實行封關鎖國,禁止外國人入境或者要被隔離觀察,影響所及,不少香港人,特別是留學生或要到歐美地區工作的人士,都被打亂了安排。
記者:鄭樂晴、陳妍妍、羅卓敏

2020-03-14 康復以後

本港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經破百,其中超過一半人數已經出院,康復者由確診至康復經歷怎樣的治療過程?康復後的生活又如何呢?內地確診個案有下跌趨勢,香港政府已安排專機接載滯留武漢港人回港,並且需要進行十四天強制隔離,同時南韓、意大利、伊朗近日開始大爆發,政府現時實施的檢疫措施,能否有效堵截這些地方的輸入個案嗎,避免香港面對第二波疫情爆發。
記者:羅卓敏、陳妍妍

2020-03-07 脫歐之後

現時英國與歐盟其他二十七個成員國,遵從同一套歐盟政策,包括成員國之間的自由貿易;對外一致關稅及貿易地位;公民自由居住及工作等。英國社會就脫歐議題爭議多年,正式脫歐對英國政治、經濟和民生有甚麼影響?
記者:趙燕婷

2020-02-29 「疫」境市道

新型肺炎疫情持續超過一個月,對不同行業造成影響,經濟問題逐漸浮現,不少商舖停業或倒閉,公司裁員,打工仔要放無薪假,業界更指情況較當年沙士以至金融海嘯更為嚴重。今年的財政預算案在「疫」市下重手出擊,推出救市措施,能否達至預期效果?而早於預算案出爐前,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推出三百億元抗疫防疫基金,除了支援多個行業,亦用於採購口罩,以至支持商界本地生產口罩。能否紓緩供應緊張情況?
記者:鄭樂晴、楊嘉莉

2020-02-22 「疫」境求生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未見減退,政府自本月八日起,要求所有內地來港的人及回港市民接受強制家居檢疫,但不少人仍然選擇疫流而下。強制檢疫措施被指來得太遲,執行亦不夠嚴謹,最終出現違規離家人士須通緝。在礸石公主號上的港人日前返港,被安排在火炭公共屋邨接受檢疫,當局同時打算在覓得地方建檢疫中心後,接在武漢的港人回港,不過檢疫中心的地點可以在哪裡找呢?
記者:陳妍妍、羅卓敏

Thursday, February 20, 2020

2020-02-15 再陷「疫」境

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自上月傳入本港,陸續有新個案出現,患者亦由原本只有內地人,擴展至本地感染。其中一個個案,更疑有患者與親友聚餐而導致多人中招。有個案因為同住長康邨康美樓樓上樓下同一單位,而懷疑因糞渠而受到感染。疫情下,人人自危,除了搶購口罩等防疫物品,搶購潮亦蔓延至日用品及食品。公眾應如何冷靜面對這場「疫」境?
記者:楊嘉莉、鄭樂晴

Friday, February 14, 2020

2020-02-08 抗疫戰

新型冠狀病毒引致的肺炎,由一月廿三日香港確診首宗個案以來,情況不斷惡化,二月初更出現死亡個案。特區政府逐步加強防疫措施,但外界批評官員反應過慢,例如在口罩供應方面,更引發社會上出現恐慌性搶購潮。在這兩、三個星期內,政府部門、部分公司、學校都停工停課,市民不敢外出,一般市民在疫症肆虐期間,如何過活?有醫管局轄下醫護人員發起罷工要求封關,會否影響到醫院運作及治療情況?封情對減輕疫情又有否幫助?
記者:陳妍妍、羅卓敏

2020-02-01 沙士重臨?

本港再次由內地傳入新型冠病毒引致的肺炎,專家初步推斷源頭是武漢有售野味的海鮮市場。當年沙士最終被證實經由野味傳播,是否能吸取教訓?沙士後,港府在公立醫院加設負氣壓隔離病房,當局近日指目前有關床位有五百多個,需要時可增至一千四百個。當年前線醫護人員防護裝備不足為人詬病,現時的種種配套是否已足以應付大規模爆發?面對這場可能是「沙士2.0」重臨,政府的反應被批評「慢半拍」,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記者:楊嘉莉、鄭樂晴

2020-01-25 深度香港

一場政治風波,間接將本地旅遊業拖進寒冬。旅發局公布上年的訪港旅客數字,按年下跌一成四。業界早年已有聲音,指本地旅遊發展過分單一,側重內地市場和消費旅遊模式,希望尋求其他發展方向。政府在二零一七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提到發展文化、古蹟、綠色旅遊等。香港的多元旅遊發展如何呢?「購物天堂」根深柢固的形象,又可否在這個寒冬尋求突破,把握機會改革,化危為機呢?
記者:陳妍妍

2020-01-18 公廁大改造

內地近日爆發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公共衞生再受關注,街上不少人都戴上口罩。但除了口沫,排泄物都可以傳播病毒和細菌,不良使用廁所習慣,如何令傳染病有機可乘?

目前食環署管理約八百個公廁,廿年前起推行翻新計劃,但進度未如理想,多達一百三十八個公廁過去十年無翻新,政府應如何改造公廁?
記者:楊嘉莉

Tuesday, January 14, 2020

2020-01-11 台灣大選結果預測

民進黨蔡英文在過去執政三年多,未能改善台灣經濟,外交上也與七個地方斷交,兩岸關係又跌進谷底,初期被視為可能難以連任。國民黨韓國瑜前年奪走民進黨執政二十年的高雄市市長之位,掀起一陣「韓流」,被視為總統勝選大熱。但國民黨黨內初選連番爭議,導致內部紛爭不絕,以至他與香港中聯辦及大陸國台辦官員會面,被對手指為出賣台灣的舉動。究竟台灣大選誰會成為最後贏家?
記者:羅卓敏、趙燕婷、鄭樂晴

Monday, January 6, 2020

2020-01-04 「國」進「民」退?

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三年多,被部分民眾指未能改善台灣經濟,外交上也與七個地方斷交,在選戰開始前,「下架蔡英文」聲音不絕。國民黨韓國瑜前年奪走民進黨執政二十年的高雄市市長之位,掀起一陣「韓流」,被視為總統大熱。但國民黨黨內初選連番爭議,導致內部紛爭不絕。香港六月反修例風波後,蔡英文大打主權牌,挑動「亡國感」,七月時蔡英文及韓國瑜在民調上出現黃金交叉,兩者支持度亦越拉越開。
記者:羅卓敏

2019-12-21 推倒重來?

區議會選舉後,十八個區議會中,非建制派取得十七個議會的主導權,有新當選的議員明言會檢視,甚至推翻現屆議會所決定的措施、政策及區內工程,特別是被指為「小白象」的一億工程。這些建議可能為新一屆的區議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建制派議員指區議會的政策應有延續性。新當選的區議員明年一月就會上任,究竟非建制派同政府之間如何磨合呢?
記者:趙燕婷、鄧潔瑩

2019-12-14 賭城蛻變

十多年前,澳門開放賭權,外國財團大舉進軍,一座座豪華賭場、五星級酒店拔地而起,奠定澳門「東方拉斯維加斯」的地位。博彩業同時帶旺飲食、旅遊、零售業等,吸引大量內地遊客。經濟起飛,按人均GDP計,澳門早已成為亞洲首富,位列全球第二。庫房水浸,政府年年派錢,民怨似乎得到紓緩。然而,伴隨經濟發展而來的,是物價、樓價飆升,遊客擠滿居民的生活空間,社會規劃問題逐漸浮現。
記者:鄭樂晴、田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