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2013-12-19 新移民綜援

自七十年代開始,居港滿一年的港人便合資格申請綜援,政府於二零零四年起規定,所有綜援申請人,必須居港至少七年。但這政策受到挑戰。一名新移民零六年申請綜援,因居港不足七年被拒,她提出司法覆核,在原訟庭及上訴庭敗訴,上訴至終審法院,終院判零四年起的規定違反基本法。

判詞指,政府聲稱引入居港七年規定是為節約金錢,確保社會保障制度能夠長期維持,但終院認為這個規定,牴觸了兩項社會政策,分別是單程證可令家庭團聚,及令老化社會年輕化政策。而證據顯示,引入七年居港規定而節省的金錢,款額微不足道,所以斷定這項規定與政府所聲稱的,要確保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並無合理關連。

目前十八歲以下未夠七年的新來港人士可以申領綜援,過去這部分佔了新來港人士申領綜援個案的一半。判決之後,政府新增的福利開支是多是少?新來港人士的反應如何?申請綜援數目會否大幅上升?有否其他後果?政府有何對策?這些都有待探討。
記者:許少芬 / 何裕恒 / 蔡千紅 / 趙燕婷 / 陳淑欣

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2013-12-12 學位有多荒

近年不少外國商會投訴本港國際學校學額不足,削弱競爭力,來港經商或工作的外籍人士,難以為子女尋找學位而卻步。政府近幾年亦做出回應,批出多幅土地及分配空置校舍,予國際學校辦學團體擴展或開新學校。過去五個學年,合共增加了3600個國際學校學額,學位多了但仍不足以應付需求,教育局早前委託顧問做的研究顯示,到2016/17學年,本港將欠缺四千多個國際學校小學學額。

目前,就讀於國際學校的,除了外來工作、經商的外國人和本地外籍人士子女外,亦有不少本地家庭的子女,過去十年,人數更有上升趨勢,到底是什麼原因?他們是否令國際學校學位更緊張?又應否嚴格限制國際學校招收本地學生的比例?對於辦學團體而言,是否有更大誘因招收本地學生?

此外,現時全港國際學校加起來,有四千多個餘額,即有約一成學位沒人就讀,但一邊廂,不少國際學校則大排長龍,出現錯配的原因是什麼?是否通過政府不斷批地,就能解決問題?要建多少國際學校才足以應付需求?鄰近國家的做法又如何,是否有值得參考之處?
記者:宋紫晧

Thursday, December 5, 2013

2013-12-05 政改起步

政府將於年底聖誕前發表政改諮詢文件,啟動公眾諮詢,其中行政長官選舉辦法,是否包括備受爭議的「公民提名」是焦點之一。早前中央官員批評「公民提名」不符合基本法的框架,是「A貨」,這個爭論亦在泛民陣營中造成分裂。大家未討論市民如何投票,制度容許幾多人入閘參選,亦是爭議中的爭議。倘各黨派未能協商達成共識,政改原地踏步將對社會帶來極大震盪。這些炸彈如何拆解?
記者:鄺國惠

Monday, December 2, 2013

2013-11-28 排檔防火

兩年前,花園街大火奪去九人性命,排檔與民居,能否共存,頓時成為社會焦點。政府今年推行五年計劃,向願意交出小販牌照、重建攤檔、及將排檔搬離大廈梯口的販商提供資助,鼓勵商販交出牌照,騰出空間將排檔搬離民居逃生處,亦定立新指引,資助商販改用耐火物料,嘗試平衡排檔生意,與小販、行人及民居防火安全,但願意交牌的偏偏不是需搬擋的街道,新指引的排檔物料的耐火性能亦受到質疑,本集將透過防火測試、訪問防火專家,商販,死傷者家屬等,探討防火指引、資助計劃是否有效,商販與民居,能否真正共存。
記者:何嘉敏

Friday, November 22, 2013

2013-11-21 團聚

由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擔任主席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認為以家庭團聚為主要目標的單程證計劃,不應改變。有關單程證制度,近日成為社會上熱門話題,早前有立法會議員及市民聯署登廣告,「以抗融合拒赤化 反盲搶地」為題,指「現時香港並非缺地,而是新增人口實在太多」,認為「政府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減少輸入人口,以「『源頭減人』的方式針對房屋問題的核心」。

本集新聞透視,會詳細介紹單程證的由來及歷史背景,對跨境家庭的意義是甚麼。目前每日一百五十個單程證配額是否合適?關注跨境家庭權益的組織,為何反對減少配額?單程證審批權應該如何處理,才算合理?
記者: 許少芬

Thursday, November 21, 2013

2013-11-14 飲水思危

香港人平均每日用水一百三十公升,打開水喉就有源源不絕的食水供應,但水資源是否真的要多少有多少呢﹖

根據現行供水協議,本港每年向廣東省彈性購入,最多8.2億立方米東江水。但原來東江流域五個地區,部分已經超出配水量,要在東江以外的流域輸入原水,又或使用地下水源,偏遠地區甚至要制水。珠三角水資源緊張,長遠是否可以維持現時對港供水的規模﹖

為確保本港供水的穩定性,水務署近年研究引入海水化淡及再造水等。但署方開源的同時,每年竟然有近兩成食水,經水管滲漏流失。水務署解釋是水管老化,但預計在後年完成的更換水管計劃,推行十三年至今,滲漏只減低約八個百分點,如何減少浪費﹖

Monday, November 11, 2013

2013-11-07 下一站,西營盤

港鐵西區支線預計於下年通車,由上環站伸延至西營盤、香港大學,以及堅尼地城。隨著鐵路發展,西區不少舊有的店舖,已被新建的酒店、住宅、連鎖店取代。雖然港鐵尚未開通,但私人發展商的收購已進行得如火如荼,爭相收購舊樓,亦有不少新樓盤相繼落成。這些發展,對舊區居民帶來甚麼影響?租金不斷上升,舊區商戶如何面對這挑戰?但鐵路開通,同時也可能帶來方便及商機,居民對鐵路是愛是恨?一條新鐵路,將會對西區帶來甚麼轉變?
記者:陳淑欣

Saturday, November 2, 2013

2013-10-31 規劃何用

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長策會)公佈諮詢文件,認為未來10年的房屋供應目標為47萬伙,公私營房屋為6:4,即平均每年建4.7萬個單位,公營2.82萬個,私營1.88萬個,隨著數字出現,引發各界討論需要多少地、從何處覓地。

其實「47萬」這個數字,參考意義有多大?早於七十年代初,當時港督麥理浩宣佈十年建屋計劃,以為180萬人提供公共房屋單位為目標,但大量內地移民湧入,人口激增50萬人,十年建屋計劃未能達標;回歸後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遇上亞洲金融風暴,炒家狙擊港元,按揭利率急升,觸發樓價下挫,加上失業率上升,最終置業需求暴跌,八萬五政策無疾而終。

因此,有學者認為不用太過認真看待「47萬」的需求「估算」,但如果不看重「估算」,又應怎樣制訂長遠房策,以至土地規劃,才能走出數十年來不斷重演的狀況?
記者:何裕恒

2013-10-24 美麗險中求?

去年,DR美容集團輸液療程事故,導致一死三人出現嚴重併發症,其中一人要截肢。事發至今超過一年,警方和衛生署已完成調查,並將資料提交給律政司,受害人和家屬仍在等待調查結果,亦須完成刑事調查及訴訟後,才能提出民事索償,追討賠償之路仍漫長。

一次輸液事故,令社會震驚,當局亦隨即成立「規管私營醫療機構督導委員會」,討論如何區分醫療和美容程序、處理先進療法產品處所規管,以及界定非住院下施行高風險醫療程序等。不過,討論內容引起美容界和醫療界分歧,醫療界之間亦存在爭議,應如何規管才合適?完成立法前,是否就「無王管」?

現時,市面上仍盛行不少高風險和入侵式療程,消費者是否仍記得DR事件的教訓?
記者:宋紫晧

2013-10-17 一位難求

為求一個幼稚園學額,近日北區一帶幼稚園,出現長長人龍,輪候申請表,有人甚至輪候數天都只為得到一張報告表格。輪候的人龍中,不少是雙非家庭,他們的子女在港出生,同樣合乎本地入學資格。事件觸發新一輪中港矛盾,有本地父母上街遊行,要求本地學童優先取錄。

教育局指,北區學額是足夠的,又指家長排隊屬正常。然而,教育界人士指出,學額的確出現緊張,認為政府低估來港入學的雙非兒童數目。最新進展是,北區及大埔幼稚園將會優先取錄原區學童。

本集新聞透視,將會追踨雙非家庭,為何千方百計都要孩子來港接受教育?本地家長在這場競逐中又怎樣應對?另一方面,亦會分析北區幼稚園學額,到底是否足夠?政府有沒有規劃好,應付教育需求?
記者:趙燕婷、何嘉敏、陳淑欣

2013-10-10 逆權侵佔

在香港,擅自佔地者只要持續佔用私人土地12年,或佔用政府土地60年,就可以申請「逆權管有」該土地,成功的話可以成為土地新的擁有人。「逆權管有」源自英國普通法,香港法例第347章《時效條例》,規限了土地訴訟的時限。逆權管有目的是避免土地不被開發和荒廢、方便非註冊土地的物業轉易等等,這些法律依據又是否合理?現行的法例又是否對業主不公平?

因土地業權問題而引發的「逆權管有」訴訟,有在市區的利舞台,荔枝角工廠大廈,甚至快重建的觀塘裕民坊。當中有成功申請的,也有勝訴後只得小部分業權的。而在新界的馬田壆,恒地李兆基計劃捐農地建屋的地段,也有村民打算申請逆權管有。新界發展,私人發展商以及政府收地,會否引發更多業權糾紛,更多「逆權管有」的申請?
記者:陳淑欣

2013-10-03 馬王鬥

台灣政壇近日出現動盪,連任五屆的立法院長王金平被監聽,特偵組指他涉及「關說」,身兼國民黨主席的馬英九總統親自披甲上陣,痛斥涉及關說案的立法院長王金平,不再適任立法院長,國民黨並撤銷王金平黨籍。王金平是黨內重量級人馬,馬英九此舉等同與王金平正式決裂,一場對台灣政治影響深遠的政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當地傳媒對馬英九的舉動,有「鍘王」、「殺王」之說,前者謂馬英九對司法受到干預,處理得鐵面無私,後者則質疑馬英九以行政干預立法,目的是消除跟他結怨多年的王金平,以求餘下任期的法案在立法院順利通過。台灣TVBS最新民調顯示,馬英九進一步失卻民心,支持度跌至一成左右。

本集《新聞透視》將跟進馬王鬥的最新發展,並從馬王二人的背景、經歷、個性等方面,分析社會對政爭的反應,透視台灣政局未來走向。
記者:蔡千紅

2013-09-26 沈船一年

十月一日,一百一十八秒間,三十九人罹難。南丫海難發生一年,船為何沉得這樣快,為何造成這樣多人死亡,責任誰屬,調查委員會嘗試找出答案,除了雙方船長的責任外,原來出事的南丫四號由設計、建造、驗船等,重重出錯;船上椅子安裝不穩;欠缺小童救生衣。撞向南丫四號的海泰號則無避碰,無減速,無瞭望。高速船、載客渡輪天天在我們的海港穿梭,這些船速度、安全符合規格嗎?船長有通過相關考核嗎?海上安全有無保障?

意外一年後,家屬悲痛未了,教訓我們汲取了沒有?本集《新聞透視》,將一一剖析事件來龍去脈。
記者:何嘉敏

2013-09-19 拆招牌

香港大大小小的招牌五光十色,有些更橫跨大半條馬路,不少外國旅客都被如此獨特的香江風景吸引。不過,如果你居住的樓房旁邊,忽然有人搭棚建大招牌,你身為業主不但不獲知會,也無從稽考招牌的大小、安全問題,卻要為外牆安全負責任,你會怎辦?這一集由一個棚架說起,追蹤小業主在維護自身權益時的遭遇。

香港是國際商業中心,處處是大型商場,滿眼盡是出租予商家的大型廣告板,每天有無數巿民在它們底下走過。這些廣告板有否按程序申請搭建?有否獲業主同意?全港目前有十二萬違例招牌,當中包括這類大型廣告板,為何招牌易起難拆?小業主又有甚麼方法自保,以免麻煩上身?
記者:蔡千紅

2013-09-14 危險露台

土瓜灣啟明街五十一號,被當局勒令封樓,進行為期三星期的勘察。屋宇署在過去三年,發出過千張修葺令及勘察令,顯示啟明街僅冰山一角。受影響業主批評政府「忽然」封樓,令他們流離失所,但他們又有否盡保養維修之責?事件中,業主要求市建局重建,更加令一些原本不受業主歡迎的重建項目,可能起死回生;這樣,市建局是否有足夠資源應付也值得關注。
記者:鄺國惠

2013-09-07 私人會所

粉嶺高爾夫球場是否應該收回,近日引起爭議,我們深入這個公眾不能隨便進入的會所,看看有甚麼特別。這個綠草如茵的地方,面積一百七十多公頃,足足有整個荃灣那麼大。但原來粉嶺高球場,只需向政府繳付一千元地價,就可以租借地皮廿一年,期間每年繳付約五百萬元地租及差餉。這類以優惠價向政府租地的私人遊樂場地,全港有七十多個,其中三十多個是私人會所。

不過,免地價的私人會所不止那麼少,例如位於佐敦的三軍會就屬於軍事用地,毋須繳付地價和地租,卻向會員收取會費,甚至向非會員提供婚宴服務,被指「無本生利」。不同類型的私人會所,都是殖民地時代產物,回歸十五年,加上本港土地不足,這類會所是否還有存在價值呢﹖要收回的話,是否真的切合本港長遠發展﹖如果要繼續保留,又應該如何發展下去﹖
記者:趙燕婷

2013-08-31 中藥安全

無論是治病還是保健,不少香港人會選用中藥材。有環保團體抽查內地及本港65個中藥材樣本,發現其中48個含多種農藥殘留,部分更是已被禁用多時的農藥。當中7個樣本購自同仁堂香港分店,5個含農藥殘留。香港負責監管入口中藥材的衛生署亦有定期檢測藥材,卻從無類似的發現。究竟是環保團體在檢測中誇大農殘情況、藉以揭示農藥污染生態的嚴重性﹖抑或政府在中藥材入口安全上把關不力﹖

有意見謂農藥殘留在中藥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限,因為中藥材煎煮後在藥湯的殘留物會減少,消化後被人體吸收的份量更低。反觀誤服有毒藥材中毒的情況更值得關注。有人飲用混有有毒的斷腸草的五指毛桃湯中毒;有人喝了附生於斷腸草的無根藤中毒;有人服食根據坊間食譜烹調的湯水而烏頭鹼中毒…中藥材如此普及,消費者如何自保﹖
記者:鄧淑儀

2013-08-24 復興農業?

今天的香港還有農業?還需要農業?相信這是不少港人對農業的疑問。事實上,農業﹑農產是生活之基本,香港在六﹑七十年代的蔬菜產量就佔全港食用量近七成,禽﹑豬﹑魚也有一定供應量。當年港英政府還有食物政策,確保食物儲備和本地農業生產力,並防止入口食品因天災人禍等原因令供應鏈中斷。不過隨著地價提高,人工及物價提升,令本地農業漸漸北移,本土農作物生產量不斷下降,本地蔬菜供應量至今已不足兩成。原居民等待收地令農地租金提升,生產量及價格難與大陸比拼亦令農民難以經營。有學者擔心香港失去本地農業生產力,處處受外來食品牽制,難以制衡物價。有早年北上的農業投資者指出,香港人對食物質素要求高,並非沒有市場,打算回流;不過隨著社會把地產商當成發展商,定義建屋就是發展,發展就要剷除鄉郊農地,令農業在港人心目中的形象低下,務農更屬異類;政府鼓勵政策不足,亦阻礙了農業的持續發展。本集新聞透視,會透過菜農探討本地農業發展問題。

近年流行假日農夫,講求回歸自然的生活態度,令不少人把農耕浪漫化。但實際上,「格仔田」的出現令農地租金提升,要一個城市人全職投入務農,又談何容易?技術﹑市場定位都要花長時間去經營。實際要推動農業,該怎樣做呢?有農業二代打算辦組織,鼓勵年青人務農,說明「農業絕對可以養妻活兒」。水耕﹑有機和城市耕作,又是否一條新出路?
記者:錢芷蕾

2013-08-17 甚麼是民意?

香港有近2000公頃的休憩用地,其中康文署管理近半的公園和花園,除了維園、九龍公園等大型公園,還有分散於地區的鄰舍公園,當中分為休憩處、遊樂場等,聽上去,千變萬化,實際上,你有沒有留意,為何公園種的樹總對負責任政府來說,民意是制訂政策的依據,但民意可能會轉向,政府要掌握民意並不容易;政府決策要聽「多數人聲音」,但「少數人聲音」又如何處理?這些難題可能帶來施政失誤的咎病。「新界東北新發展計劃」、擴建新界三個堆填區,這些例子比比皆是,揭示了政府弱勢、諮詢制度崩潰等等問題。當中政府犯了甚麼錯?傳媒、政黨扮演了甚麼角色?有沒有方法補救呢?本集期望透過呈現「民意」、「表達民意的手法」、「輿論政治壓力」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探索一條「民享」的路途。
記者:鄺國惠

2013-08-10 遊花園

香港有近2000公頃的休憩用地,其中康文署管理近半的公園和花園,除了維園、九龍公園等大型公園,還有分散於地區的鄰舍公園,當中分為休憩處、遊樂場等,聽上去,千變萬化,實際上,你有沒有留意,為何公園種的樹總是那幾種,為何公園的椅子加上了分格,為何公園花盆高得不能坐上?原來樹種少,是為了減少落葉,減少打理,椅子分格,為了減少露宿者,花盆加高,是減少來擺賣的小販...一切一切,是管理主導,多於用家主導。

除了公園設計,根據規劃標準,香港每人應擁有2平方米的大型及鄰舍公園,但規劃起來,十八區中有十一區的休憩用地短缺,其中中西區及灣仔區整體公園用地短缺,即使新界地區,葵青、元朗、西貢等欠大型公園,油尖旺則欠小型公園,為甚麼?其中一個原因,是康文署遲遲未建公園,審計署指,康文署自2000年計劃興建葵涌公園,十三年來都未完工,2007年接收了民政總署170項設施,六年來還有三分一未劃定公眾遊樂場,部分至今仍被霸為停車場,為甚麼?

西九超支,第一個犧性的,便是公園,當局正考慮減少公園規模。在這國際金融中心,並不是每個人都用商業中心,在藝術區,也不是每個人都愛去戲曲中心,但公園是男女老少的休憩空間,為何偏偏被輕視?本集新聞透視,探討我們的公園,量與質的問題。
記者:何嘉敏

2013-08-03 堆無可堆

環境局六月提出三個堆填區擴建方案,最終因為將軍澳居民的反對而否決,而屯門及打鼓嶺則仍然會推行。香港自從關閉了焚化爐,一直用堆填區這個方法做唯一的垃圾處理方案,過去已用完了十三個,現時有三個使用中,它們都是從1990年開始用,但現時堆填區接近飽和,新式焚化爐又未能開展,回收業發展和運作不足以吸納大部分垃圾,香港的垃圾可以丟到哪兒?處理垃圾的厭惡性設施,可以放到哪裡?如何可以減低對居民既影響?
記者:陳淑欣

2013-07-27 利益申報

國萬實業、景捷有限公司、Orient Express Holding等,表明上只是一堆公司名稱,實際上,它們涉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太太及其家族的股權,生意遍及堃房和新界東北農地,全部屬於發展局工作範疇,但陳茂波堅稱因為自己沒有實際利益,所以不用向行政會議申報。究竟太太及其家族擁有的土地,問責局長應否申報?若不用申報的話,官員就相關土地決定發展、收地格價時,是否牽涉利益衝突?

由梁展文紅灣半島事件,到曾蔭權坐遊艇赴會事件,社會對行政長官、問責局長、行政會議成員、公務員的申報制度不斷有更嚴格的要求,檢討過,要求過,官員們又有沒有跟從,本集《新聞透視》將一一剖析有關問題。
記者:鄺國惠/何嘉敏

2013-07-20 歷史有價

歌手張敬軒租住三級歷史建築「福利別墅」後,多了人留意甚麼是歷史建築,到底歷史建築是如何評級﹖ 古物諮詢委員會轄下的專家小組,前年建議將山頂甘道23號,有過百年歷史的私人大宅,列為三級歷史建築,但古諮會有委員認為建築物有極高歷史價值,最終建築物在一年間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大宅業主和記原本已獲批拆卸大宅重建,但因應最新評級,政府與業主正商討換地或購入物業,隨時要支付數十億。

近年也有團體申請,為1967年落成的深水埗路德會救主堂評級,有學者認為教堂建築價值不高,就連主任牧師都認為教堂歷史不長,不明白有何保育價值。但原來一旦評級,建築物所有維修項目,都可以逐項向政府申請資助,上限一百萬元。

近年社會上保育聲音不絕,但社會願意為歷史付出多少代價﹖保育之路又應該何去何從﹖ 記者:趙燕婷

2013-07-13 受之父母

荷里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早前在報章發表文章,公開自己接受基因檢測後,發現帶有高風險遺傳性乳癌基因,已毅然接受切除乳房乳腺組織的手術,舉動深受各界人士稱讚,謂她是愛健康多於外表的女性典範。不過,事件經華文傳媒翻譯報導,寫成她「切除雙乳」,不但令大眾混淆兩種切除手術,更令市民轉移視線,從「醫療抉擇」變成對女性性徵的關注。有研究更顯示,不少更年期婦女對乳癌一知半解,以為服食避孕藥﹑壓力大,甚至做運動都會增加患癌機會。今集新聞透視會嘗試探討,何謂遺傳性乳癌?帶有基因者如何看待預防性切除手術?香港有否基因檢測技術?什麼人適合接受這種檢驗?香港女性對乳癌又認識多少?

是次事件引起廣泛關注,全因患病的是代表女性象徵的乳房。但當其他遺傳基因引發於其他疾病時,又是否不需關注以及面對醫療抉擇?前列腺癌﹑腸癌和乳癌一樣,患者當中,有5-10%都是因遺傳基因引起。當知道自己患癌,面對切除手術,有什麼心情?會怨父母嗎?帶有遺傳病基因的人, 要生兒育女會否多了顧慮?作為把疾病帶給子女的父母,又面對什麼心理掙扎?由遺傳性疾病患者﹑家屬自行剖白。
記者:錢芷蕾

2013-07-06 跑上癮

跑步,在香港是一種普及的運動。每天清晨、黃昏或者晚上,跑步的人隨處可見。2012年公布的一項調查發現,「跑步」是二十至五十九歲成年人最常參與的運動。有評論認為,每年一度的馬拉松賽是推動跑步普及的主要原因。然而,在參與這項看似容易入門的運動背後,不少人誤將跑步等同馬拉松,以為有長跑經驗者身心便能應付馬拉松賽事,忽略了馬拉松其實是一種極限運動,需要有系統訓練才能確保參與者安全地完成賽事。
記者:鄧淑儀

2013-06-29 又見七一

CY上台一年,支持急轉直下,真是一年人事!但CY任內並沒犯大錯,為甚麼管治不到香港?問題底蘊卻是香港經過03「七一」洗禮後,十年來社會越趨分化,政治力量分散,令香港難以管治。

值「七一」十周年,這集《新聞透視》透過數位與「七一」命運緊扣的政治人物,既回顧他們十年政途變化,並剖析香港管治問題的癥結。

2013-06-22 身心錯置

「為何我天生不是男人或女人?」

身體界定男女,但身心是否如一?香港有數百名「跨性別人士」,自孩童時代,天天問自己性別問題,天天渴求有朝一日變成心中的男兒或女兒身,他們受軀體所困,身心錯置的痛苦,不為外人道。

W小姐,天生就是他們的族群。終審法院近日裁定W小姐的婚姻權司法覆核案獲得勝訴,過去以出世紙所寫的性別來界定男女,判決指界線需要重新改寫,認為只要提出醫學證明,便可確立跨性別人士的結婚權,衍生出來的變革包括遺產繼承權、丁屋權、申請公屋、申請領養兒童等,造成易俗立新的大改革。有人質疑,會否引發大量人為丁屋、為結婚而變性?變性是否真的這樣容易?跨性別人士面對的難題是甚麼?本集新聞透視,將剖析他們的心態,並嘗試探討裁決對社會的影響。
記者:何嘉敏

2013-06-15 天眼

閉路電視或俗稱IP Camera的網路攝錄機近年大行其道,不少公共地方,如港鐵、學校、商場、公園也以保安為由,安裝閉路電視。私人機構或普通市民,花數百元已可安裝一部IP Camera,隨時以手機觀看影像。透過閉路電視,的而且確可有助調查罪案,甚至捉到疑犯。但另一方面,在愈來愈多「天眼」的社會裡,市民犧牲了什麼?在保安的大前提下,如何平衡私隱的問題?閉路電視又會否被濫用?
記者:陳淑欣

2013-06-08 半斤八兩

有人投訴加班無補水,有人「有返工、無放工」都無怨言。政府的「標準工時委員會」計劃花三年時間,研究是否訂立標準工時法例。究竟哪一些工種需要保障?哪一些行業需要豁免、彈性處理?訂定標準工時可以帶來更多兼職工,這樣對勞動市場及整體經濟,帶來甚麼影響呢?
記者:鄺國惠

2013-06-01 考中文,好中文

取代中學會考及高級程度會考的文憑試於去年首次舉行。四科核心科目之一的中國語文科,合格率只有五成;更有不少傳統名校考生,因中文科成績未達入讀大學要求而喪失升讀大學資格。一時間,文憑試中文科成為中學老師、學生和家長的夢魘…

今年,第二屆文憑試開考之際,教育局公布完成新高中學制及文憑試檢討結果。其中包括研究中文科重設文言文範文考核。教育局雖然否認,此舉與首屆文憑試中國語文科成績偏低有關,但不少老師們認為,指定篇章會令學生認真學習,亦令老師更易把握考試的方向。

中文作為大部份香港人的母語,學好包括文言文在內的文學作品,是否就能提升中文水平﹖中文水平可以怎樣評核﹖
記者:鄧淑

2013-05-25 網審?妄審?

網絡平台力量日益遞增,網絡世界為我們提供另一個身分,以及「生活」模式,市民大眾都慣於隨意「share」自己的想法,以及私人生活的點滴。亦因如此,近年不斷發生網絡言論引起爭議的事件,如「500港女」事件;對當事人進行道德批判、「起底」,亦成為網民審判事件主角的一個慣常做法,傳媒炒作、製造議題,亦令此類事件升溫。最近,浸大學生向良心飯店店主爭取贊助,及後被網友撰文不斷指責,當中不少是不滿八、九十後大學生的情緒式指控,令人反思網絡「私刑」帶來的後果,以及對下一代造成的影響。

click一click就可以留言,可以「like」,向其他網絡使用者表達立場。這些看似簡單的網絡動作,其實可以對其他人造成強大心理影響。被「起底」、網絡審判,更會對當事人帶來嚴重傷害,肇事者亦未必意識到自己參與在網絡審判之中。國外有研究發現,我們在社交網站發表的一字一句,都會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比起我們閱讀書本更易「入腦」。網絡傳播力量如此強大,我們是否應該好好利用這個平台,宣揚一些正面訊息,發揮一些正面作用?
記者:錢芷蕾

2013-05-18 看不見的戰爭

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戰爭形態演進,由傳統浩大的政治和軍事工程,蛻變成全沒硝煙的網戰。沒有前線殺敵、不見領土侵略、不聞半響槍聲,各方部隊躲在秘密作戰室內,指揮最先進的電腦病毒,在虛擬世界交鋒。

網絡攻防戰已非電影小說的情節,現實世界早已發生。零七年春天,愛沙尼亞的國會、政府部們、銀行及媒體成為了黑客攻擊的對象,癱瘓當地居民生活,而犯案者至今仍未落網。這場戰役被譽為人類史上,第一場網絡戰爭。今年三月,南韓首爾多間主要電視台和銀行成為黑客攻擊對象,敲響了南北韓局勢的警鐘,仍未能追緝犯案者,被電腦保安專家形容為最精密佈署的黑客攻擊。

網戰特點是無聲無色地發生,減低群眾的防犯,然而戰場可能已在你身邊。近期立法會泛民議員指出,曾收可疑電郵,被專家鑑證後證實以間諜作用,盜取資料。去年民間選特首,甚至港交所亦曾被黑客襲擊,影響深遠。香港獨立媒體近日亦被黑客襲擊引致全面癱瘓。近年香港警方成立網絡保安中心迎戰,卻受到專家質疑漏洞處處。

本集透過兩大網戰策略,破壞與間諜,說明網戰顛覆了傳統戰爭模式,網戰操控者再不需要屠殺,不過後果會可能更血腥。
記者:陳穎忻

2013-05-11 碼頭風雲

葵涌國際貨櫃碼頭爆發工潮,碼頭工人爭取加薪兩成,香港國際貨櫃碼頭公司及其外判商堅拒讓步,雙方拉鋸,工潮喚起市民對碼頭外判工人工作苦況的關注。

香港貨櫃吞吐量曾經多年佔據全球之冠,近年面對區域性競爭,大量貨櫃業務流失去深圳,令香港損失大量就業機會及收入,貨櫃業發展為何走到這地步呢?

社運界的參與,令這次工潮,由勞資糾紛演變成社會運動,事件有何啟示?
記者:李賢哲、陳淑欣、何嘉敏

2013-05-04 隱性殺手

內地爆發H7N9禽流感,一個月間過百人感染,逾二十人死亡。今次是全球首次出現人類確診H7N9病例,但今次並無帶來大量禽鳥死亡,亦有患者無出現病徵,病毒看不見,卻足以致命,有專家更估計,已有近百人成「隱性患者」,病毒源頭在哪?傳播途徑是怎樣?會否演變為人傳人?至今仍然成謎。雖香港未發現病例,但隨五一黃金周將至,病毒經旅客傳入的風險大增,香港如何準備防疫?病毒的特性如何?與香港曾「交手」的H5N1禽流感、H1N1豬流感有何分別?本集將找來專家,一一剖析。
記者:何嘉敏

2013-04-27 我是中產嗎?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一句:我都是中產,引發社會對中層紛紜的議論。「中產」一詞近年經常出現於輿論中,但它的內容在社會上卻從沒共識。有以收入為準則,將月入二萬至四萬元者定為中產,因為這批人士佔總體受薪人數過半,是名副其實的「中產」;亦有人指專業人士、機構管理人員方為中產,因為傳統社會學中所指的「中產」,應該是社會上這群能自給自足的精英。有學者認為,定義社會階層是政治決定,界線怎樣劃也會惹來非議,「誰是中產」今天的政治環境中誰也不敢定義。「中產」含糊不清,令政府施政亦顯得焦點模糊。現實如此,這批真實存在的「中層」在今天的香港可以怎樣自處﹖
記者:鄧淑儀

2013-04-20 奶粉神話

香港備受奶粉荒困擾,家長對奶粉存在不少誤解。他們相信配方奶粉無可替代,當中添加的養份如DHA、AA、CHOLINE等等養份不能從其他食物攝取。再者,奶粉廣告所聲稱的功能,亦未有科學數據支持。另一個問題是,嬰兒轉奶會帶來很大問題。本集將進行測試及請專家分析,指出配方奶粉不是神話,不要過份依賴。
記者:鄺國惠

2013-04-13 酒店變住宅

住宅式酒店、酒店式住宅,究竟怎樣分辨?發展商近日史無前例地把雍澄軒酒店拆散出售,業主紛紛成為酒店經營者,買後再租給自己居住,是否違反地契?政府怎樣執法?會否收回土地?若業主成功走「法律隙」當作住宅,當初政府因發展商經營酒店,而送贈的額外樓面,變得全部可賣出謀利,是否公平合理?政府把關責任何在?本集將找來雍澄軒業主、律師、城規會委員、發展商及政府部門一一解答以上問題,看看拆售酒店是否後患無窮。
記者:何嘉敏

2013-04-06 大城小販

早前花園街排檔發生大火,釀成九死慘劇,令排檔規管尺度再次成為話題。事件發生之後,食環署深怕事件重演,對於排檔的執法取態,重回八﹑九十年代的嚴謹狀態。有檔主聲稱事件發生前,已意識到食環執法過於寬鬆,間接縱容檔主,恐早晚發生意外;但事件發生後食環又突然嚴厲執法,更引入「釘牌制」,令檔主無所適從。執法與小市民謀生空間之間,到底如何權衡?

不論排檔﹑墟市,長久以來都是因應人流,由小販自然聚集而成。不過長久下去,政府意識到管理的需要,在管理之下,渾然天成的市集開始多了限制,亦欠缺人情味,情況一如目前的天秀墟,規範下運作井井有條,唯地點並不人性化,配合不到居民需要。墟市的重心,到底在於「管理」,抑或居民的真正需要?
記者:錢芷蕾

2013-03-30 普選來了?

按照人大常委會的承諾,香港將會在二零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特區政府未展開政改方案諮詢,但中央官員率先為選舉辦法設定框架,重點是提出用將來的提名委員會作預算,又加入「愛國愛港」及「不與中央對抗人士」作準則。另一邊廂,由溫和民主派學者提出的「佔領中環」以及泛民議員組成的「真普選聯盟」,發動爭取真普選運動。中央與泛民互相拋出「底牌」叫陣,這場政改大辯論會如何發展?
記者:李賢哲/鄧淑儀

2013-03-23 網購陷阱

網購風行,由拍賣到淘寶,到外國網站,以至備受爭議的團購,也瘋魔網民,為新時代消費模式,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只需動動指頭,足不出戶便能買遍天下,卻處處陷阱。

陷阱一為網購公司,隨時失蹤或結業,令消費者追討無門;陷阱二為網上貨品難分真假;陷阱三為最常見的網購問題,貨不對辦;陷阱四是偽網購的「釣魚網頁」,盜取買家私人資料或冒名購物。

本集《新聞透視》逐一揭破網購四大陷阱,透過苦主現身說法,加上專家驗證,讓市民深度了解網上的消費權益,免墮陷阱。
記者:陳穎忻

2013-03-16 跨區、跨境

教育局透露,本學年北區小學學額將短缺一千四百個,但這只是問題的開始!若以六歲為適齡入讀小學的基準推算,統計處資料顯示,2007年單非及雙非嬰數字是26 804個,這一批就是今年九月就讀小一的學生。自07年起,雙非嬰數字拾級而上,到2011年達高峰,單非及雙非嬰合共41 846個,比07年高出五成六。假若跨境學童來港讀書的模式不變,到2017-18學年所面對的問題,將較現時大得多!

但香港整體的學額並非不足,而是過剩,北區學額緊張問題,應如何處理?
記者:鄺國惠

2013-03-09 消失的水密門

進行中的南丫島海難聆訊,嘗試解開撞船與南丫四號快速沉船之謎。聆訊過程披露的專家報告,揭示南丫四號船艙內,欠缺了一個設計圖上應有的水密門,專家指這水密門是極速沉船的關鍵。事件亦揭示海事處職員驗船的馬虎和推搪責任。

一般船隻密封艙設有水密門,假設海事處的驗船過程與南丫四號相似,海上渡輪是否存在相似風險呢?有沒有必要全面重新檢查船隻安全呢?新聞透視重組聆訊內容及探討海上船隻安全。
記者:李賢哲

2013-03-02 劏房? 套房?

由五十年代籠屋,板間房,套房,到今天的「劏房」,基層住屋問題一直存在。隨著政府過去數年,停建居屋,減建公屋,基層市民未獲分配公屋前,紛紛擁至劏房市場,以求市區居所,即使部分並不符合消防及結構安全規例,呎租媲美大型豪宅,劏房需求仍不減反增。

政府近日公開形容,劏房具存在價值,部分建得「四正」,並不是完全不能「住人」,引來公眾大肆批評,認為政府涼薄,無意正視基層住屋問題。現實是,市面的確部分舊樓劏房整潔「企理」,符合安全規例,甚至設計成現代家居,《新聞透視》將透過採訪劏房戶及拍攝不同劏房情況,讓公眾了解劏房真貌、居民的類別,從而探討劏房問題何在。在未有大量公屋落成前,所謂「解決劏房問題」,是一次過取締?把劏房大小、安全標準化?還是興建中轉房屋?香港過去有甚麼可借鏡?

2013-02-23 租約期滿

租約期滿,可能是今時今日做老闆最擔心的事。

沒有老闆不希望人流旺、巿道好,生意好,租金即使貴一點,也不難應付。不過,當租金加幅以倍計,生意額如何追趕?本集紀錄了尖沙咀一間經營多年的茶餐廳,由營業到結業,再找新店舖的過程,旁觀當今個體戶面對的困境。承租該店的集團式茶餐廳,被評是以大欺小,然而該集團也慨歎生意難做,在旺區經營多年的分店面對瘋狂加租,被迫結業收場。負責人坦言,近二十年來從未遇過如此大的加幅。

近月多間老店結業,香港人不無唏噓。加租潮下,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小商戶如何逆境求存?
記者:蔡千紅

2013-02-16 創業夢

近年在傳統年宵活動中,出現不少年輕面孔和響亮的叫賣聲。他們都是一班希望藉著年宵吸收營商經驗的年輕人。有人說這些活動令年輕人,有機會體驗真正的營商環境,為年宵帶來創意和衝擊,也為將來創業奠下基礎;也有人擔心年輕人太早被商業活動的爾虞我乍薰陶,對成長有不良影響。到底所謂創業教育的意義何在,教學定位又應該如何拿捏?《新聞透視》會追訪一班中學生辦年宵的過程,看看他們的創業成長路。

根據調查,香港青年創業意慾較穗澳台三地青年人為弱,超過六成本地青年更不清楚香港有何創業支援。有社工認為,調查結果與香港傾向金融、地產行業,令不少青年人覺得創業的機會成本太高有關。現今的營商環境和七、八十年代不同,在大財團壟斷之下,並非努力和「肯挨」就能出頭,必須要創新、破格,對市場一針見血。有人說現今的年輕人怕辛苦,不肯挨不肯博。但事實上即使肯挨肯博,現今的營商環境又是否適合這一套?他們又如何在創業賽跑線上突圍呢?
記者: 錢芷蕾

2013-02-09 大日子

聖誕節的大餐、情人節的情迷朱古力、父母親節的溫馨親子樂,甚至萬聖節的嘩鬼活動,成為了很多都市人忙裡偷閒的機會。商家亦看準時機出擊,推出舖天蓋地的應節廣告,目的要達致促銷效果,用盡節日之名賺到盡。

節慶與送禮早有淵源,過去人們看重「送」的情意,然而現在卻越來越看重「禮」的份量,發展到有些人被嘲諷為「節奴」,每逢節慶會被商家騎劫,接受價格暴漲的鮮花與節日套餐,令有些都市人自認患上「節日恐懼症」。

不同的中西節慶,背後也有歷史故事,不過在濃厚商業意味的節日下,當中文化能否傳承,備受爭議。本集《新聞透視》將會紀錄都市男女,節慶消費與送禮的經歷,探討當下社會盛行的消費主義,如何令傳統節日風俗日漸消褪,在新時代下,歷史悠久的節日又能否賦予新的意義。
記者:陳穎忻

2013-02-02 藝術.垃圾

西九M+今年斥資一億七千多萬元,購買瑞士收藏家Uli Sigg一批中國當代藝術藏品,卻被本地、大陸部分藝術界人士評為「垃圾」。藝術、與垃圾之間,界線如何劃分?公帑如何才算花得其所?

香港藝術館正舉辦Andy Warhol「十五分鐘的永恆」展覽。彩色毛澤東與夢露頭像,金寶濃湯,這些畫作拍賣價錢不菲,但在市民大眾眼中卻與普通插畫無異。Andy Warhol的畫作本身就極具爭議,亦揭示了博物館收藏品時所面對的一個問題:如何考慮大眾的欣賞能力?要培養市民大眾欣賞藝術,應如何做起?

藝術品應該從哪些角度了解及欣賞呢?「藝術品」與「商品」;「藝術品」與「文物」,這些都是極抽象的問題,但對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卻又極之重要。這輯《新聞透視》嘗試與觀眾一道,探索藝術的ABC。
記者:鄺國惠

2013-01-26 地溝油?

早前有傳媒報道指,香港也有地溝油。報道拍攝到葵涌一間食油公司混和不同的油,並化驗出部分樣本的苯並芘含量超出歐盟標準,事件引來很大反響。食環署馬上到涉事油公司、食肆、批發商抽取樣本化驗,結果顯示,十三間食肆的樣本全部合格,被指溝油的公司樣本亦如報道,苯並芘含量超出歐盟標準,低於國家標準,反而上游的批發商樣本,苯並芘含量更高。從化驗結果推測,該油公司及食肆並非生產及使只是油溝油,而批發商入口的又是否地溝油,亦未查明,但被點名食肆生意一落千丈。

其實地溝油所含的致癌物苯並芘,也廣泛存在於加熱的油脂食物、萬年油中,每天吸煙一包,亦會攝入多近一倍苯並芘。年前食安中心曾進行研究,發現燒臘容易有苯並芘,如果是炭燒,苯並芘含量更高。人們擔心地溝油致癌之餘,是否也應重視萬年油、燒烤食物、吸煙的危害?
記者:翁振輝

2013-01-19 翻身?翻艇?

備受僭建、誠信破產等問題困擾,梁振英多番呼籲公眾看他的政策理念,給他時間推行新政。一月發表上任第一份施政報告,能否成為他的「翻身之作」呢?在全社會眼球聚焦一點的情況下,假若搞不好,卻可能更會一蹶不振!

被梁振英形容為「未來五年施政藍圖」的首份施政報告,內容已事先張揚,會集中火力處理土地房屋,以及社會福利問題。上月底會見總理,即將卸任的溫家寶亦提出「民生六苦」︰就業、物價、住屋、貧困、環境及老齡化。而早前在討論長者生活津貼時,輿論十分關注的退休保障安排,特首又會如何回應呢?

本集《新聞透視》將檢視梁振英提出哪些新建議,比對他競選時的政綱,並從政黨及社會即時的反應,前瞻這些施政新猷能否讓他「翻身」。
記者:鄺國惠/李賢哲/蔡千紅

2013-01-12 富裕中的貧窮

特首梁振英上任後首份施政報告即將發表,他競選政綱提及的措施,部份已落實及實施。這份較往時延遲發表的施政報告,究竟會有甚麼發展方向呢?不過,梁振英上任以來,面對自身僭健及誠信問題,加上部份局長牽涉及誠信及不稱職表現,令施政舉報為艱。

梁振英面對房屋及貧窮兩大棘手問題,本集透過一位攝影師的視角,檢視房等房屋問題,與及貧窮家庭的苦況,跨代貧窮等.這些渴望上樓的低下階層,對特首施政報告有何期望?
記者:李賢哲

2013-01-05 假如子女是同志

「出櫃」(coming out of the closet),即是同性戀者公開表明自己同性戀或雙性戀傾向。近日不少名人不避諱「出櫃」,公開爭取同志平權,促請立法反對歧視同性戀,令同性戀議題再度成為社會焦點。

曾經有一名同志如此說:「一個同志出櫃,等於將爸爸媽媽送入衣櫃。」如果同志是不能選擇的身份,同志的父母更不能自決。他們不但要面對社會目光,也掛心子女未能成家立室,老來沒有孩子倚靠,更痛心兒女被社會歧視、嫌棄。有父母更心存歉疚,認為是自己的教育方法,甚至是基因問題,害了孩子。
記者:蔡千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