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8, 2015

2015-12-16 操練

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取代學能測驗十一年,作為評估學生在中英數的基本能力水平,但近年的題目被指越出越深,例如閱讀理解的文章篇幅越來越長,所為何事呢?學生無法應付下,家長、老師及學生惟有操練,以符合要求。考試繼續存在,學生繼續操練,已成為香港甚至亞洲的讀書文化,但操練卻減低學生對學習的熱誠與興趣,部分家長學者希望能減少考試,還小朋友愉快童年,香港教育制度,何去何從呢?操練文化,誰的責任?
記者:趙俊霆

Thursday, December 10, 2015

2015-12-09 「築」襟見肘

建造業難招聘已不是新鮮事,目前有些工種,師傅日薪達二千多元,建築工人收入隨時比工程師還高,原因何在?

回歸前十多年,建造業暢旺,但回歸後建築工人失業率升至雙位數字,不少受訓完成的年輕人,畢業等於失業,很多轉到其他行業,埋下今天青黃不接的局面。

全港專上學歷人口提高,較低學歷年輕人不願從事體力勞動的建造業,加上近年很多工程上馬,建築工人嚴重短缺,技術工人老化亦降低效率。

目前香港主要缺乏的建造業技術人才,包括紥鐵、釘板、混凝土等。對此,業界及政府過去幾年已意識到問題,不斷提高工資及積極培訓新力軍,但問題至今仍未解決。
記者:關據鈞

Thursday, December 3, 2015

2015-12-02 電視革命 / 侵權機頂盒

<電視革命>
互聯網的誕生,在不同領域上都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聽音樂由CD過渡到MP3,發展到現今的串流模式。隨著視頻壓縮技術及寬頻傳輸技術的突破,電視行業都掀起一場革命。

無線網絡和智慧型行動裝置普及後,留守電視機前,追看電視劇或節目的情況越來越少。觀眾不再被電視節目的播放時間限制,可隨時隨地點播喜愛的視頻。

內地和美國的網絡電視供應商,將先後進軍香港,對傳統電視將帶來多大衝擊呢?

<侵權機頂盒>
互聯網帶來方便,同時亦便利了侵權行為。以往侵權盜看電視,通常都是停留在破解鎖碼系統,盜看本地有線電視或鄰近地區的衛星電視。現在,侵權集團架設伺服器,利用了互聯網發布到不同國家,不同種類的電視節目,不但有點播節目(VOD),更有直播串流,讓用戶以機頂盒(OTT)收看。

究竟這樣的侵權行為,對業界帶來甚麼的影響?法例為何無法杜絕,商戶更可以明正言順地高調銷售?侵權的產品,在質素上能否與正規的比較?業界如何面對這場攻防戰?
記者:田彩玉 / 關據鈞

Thursday, November 26, 2015

2015-11-25 區議會選舉系列(三)

民主派能否維持在地區的力量?在佔領行動中被批評參與不力,政改落空,泛民又被批評進退失據、無功而還。泛民明星會否被拉下馬?第二梯隊又能否保得住席位?在建制「票債票償」、激進派的分票攻勢夾擊下,民主派中尤其是溫和派取得甚麼成績呢?
記者:鄺國惠 / 羅若安

Monday, November 23, 2015

2015-11-18 區議會選舉系列(二)

二零一六年立法會選舉五個「超級區議會」議席,是多股政治力量伺機出擊的目標。五名現任「超級區議員」有四位尋求連任,也有原本循地區直選晉身立法會的,投身區議會選舉,當中深水埗麗閣,及南區海怡東選區,競爭激烈。今次區議會選舉的結果,將影響各方政治力量,明年在「超級區議會」議席的部署。
記者:趙俊霆 / 羅若安

Saturday, November 14, 2015

2015-11-11 區議會選舉系列(一)

佔領一役令社會嚴重分化,激進力量浮面,但同時希望維護社會運作機制的聲音亦出現。個多星期後的區議會選舉,是佔領後的第一場選舉,屯門樂翠選區有代表性的民主派大佬何俊仁,有勇武激進的代表鄭松泰,也有新一代的鄉事領袖何君堯,還有阮偉忠、張永偉及沈錦添,究竟選民怎樣選擇呢?

灣仔大坑選區,及九龍城黃埔東選區,都出現激進力量與保守力量的對決。佔領行動帶來一批「傘兵」,打出延續「雨傘革命」的精神,有的搶佔議席,有的強調建立社區連繫與公民覺醒,對現行講求理性的體制,提出挑戰;選民最終將手上一票投向哪一方呢?選舉結果將對未來政治環境有啟示作用。
記者:鄺國惠 / 趙俊霆

Friday, November 6, 2015

2015-11-04 數據時代

有沒有想過駕車走哪條路最節省時間、哪種零食會最受歡迎、文章怎樣才多人看等等預測,背後也是源於十分系統性的數據分析?現今互聯網滲入每個人的生活,透過智能電話、電腦、Apps,無數的資料不斷被記錄,包括網上搜索的字眼、你到過的地方、通訊的頻繁程度。這些都構成巨量的資料,被不同的資訊收集者用來分析市場喜好、以及制定對策。大數據可以為社會帶來方便之餘,對個人資料的保障又是否足夠?大數據的「預知能力」又是否如此準確?巨量的資料具有龐大的資訊價值,如何防止資料外洩?
記者:陳淑欣

Sunday, November 1, 2015

2015-10-28 冰鮮有多冰?/ 非法加油站

<冰鮮有多冰?>
自一九九七年起,香港多次爆發禽流感,為減低風險,九八年進口冰鮮鵝、鴨,零二年底亦從內地輸入冰鮮雞。活雞與冰鮮雞售價相差大,不少市民改吃冰鮮雞。現時,香港每日從內地進口八萬至十萬隻冰鮮雞,佔整體消費市場九成。不過十八年來,冰鮮家禽的冷藏問題都未解決。

每晚,運載冰鮮家禽的冷藏車到港後,隨即駛往新界的貨櫃場,工人在無冷藏設備的空地分貨,再運往各個銷售點,剩餘的就儲存在冷藏貨櫃,待分銷商取貨。食環署多次以「經營無牌凍房」的罪名,檢控此類貨場負責人。業內人士坦言,由於行業運作時間問題,持牌凍房謝絕冰鮮行業生意,所以香港幾乎所有冰鮮家禽,都在貨櫃場分發及「無牌凍房」儲存。業界批評,食環署熟知行業運作情況,業界多年來向政府爭取,設立冰鮮家禽分發及儲存中心,但政府一直不予理會。
記者:田彩玉

<非法加油站>
在香港經營油站、位置、布局及消防安全考慮,都需要符合規劃署定下的規劃標準和準則。不過有人利用運油車,改裝成流動加油站,在九龍新界多個地點,包括一些貨櫃場,為重型車輛,例如泥頭車、垃圾車入油。有職業司機表示,流動加油站在行內無人不知,並且存在超過十年以上,不少車,包括小型貨車,都會選擇在這些油站入柴油。除了因為地點方便,最重要是價錢便宜。柴油車司機到油站入油每公升需要$10.85,而到這些私營油站最平只要約$4。

香港的燃油市場有多種折扣模式,以一間油公司為例,倉油每公升賣$4,車隊柴油賣$6,車隊油價,也視乎車隊規模而不同,同一種油,但價錢有好大落差。有取得平油的人,就用流動油站,偷偷轉售,從中獲利的同時,司機也得益。有司機指,每缸油最少節省一百元。有司機直言,油公司默許這些情況存在。

流動加油站有否安全隱憂?為何這些非法加油站,可以存在哪麼久,政府有關部門不去取締?各間油公司透過油庫賣油,再以低於油站價賣出去,是否成為另一個地下賣油市場呢?
記者:羅若安

Monday, October 26, 2015

2015-10-21 見招拆招

大街小巷五光十色的招牌約十二萬,大部分是違例招牌。以往招牌監管寬鬆,不少大型招牌已經老化。然而,是否舊招牌才是危險招牌?鬧市近年出現竹製違例招牌,潛在風險有多大?為甚麼仍然未拆除?

自從搭建招牌被納入《小型工程條例》規管,新建招牌的規模縮小了很多。不過,數個小型招牌原來可合併為大型廣告板牟利,政府規管招牌安全,廣告商如何見招拆招?
記者:蔡千紅

Thursday, October 15, 2015

2015-10-14 郵政危與機

香港郵政為政府部門,但自一九九五年起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作為營運基金部門,香港郵政應以自負盈虧的方式運作,要以固定資產計算合理回報。

不過,在最近三個財政年度,香港郵政的財務表現未如理想,出現虧損,固定資產合理回報亦未達預期。

事實上,香港郵政雖然有條例保障專營郵政服務,但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不用領牌,經營派遞服務。而香港大大小小不同郵遞公司,都成為香港郵政的競爭對手,包括本地及海外業務。此外,由於是政府部門,因此香港郵政在人力資源管理上亦欠彈性,公務員體制員工收取比市場高的工資。加上香港郵政遲遲未推出郵政編碼協助分揀信件,效率未能提高。

私營郵遞公司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服務搶佔市場,特別是針對近年因電商、網購所帶動的包裹派遞服務。而郵政的主要收入之一,發售郵品服務,在回歸以後熱潮已過,減低郵政的收益。

包括德國、新加坡、日本、英國,以至中國內地,都已完成推行郵政改革或正推展郵政改革,香港郵政會否跟隨將成為一個社會課題。
記者:關據鈞

2015-10-07 起訴曾蔭權

前特首曾蔭權,涉嫌違反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被廉署落案起訴,事件擾攘三年半,卒之進入司法程序。廉署的兩項控罪包括指曾蔭權擔任特首期間,在行會討論數碼電台的牌照申請時,沒有披露他正與其大股東黃楚標商討深圳東海花園一住宅單位的租約;及建議何周禮應獲授勳時,沒有披露何受聘為他進行室內設計工程。

另外,傳媒披露曾蔭權曾多次接受富豪款待,但今次案件沒有涉及。特首作為香港首長涉貪,對香港的反貪形象有否衝擊?今次被控,可否為港挽回形象?事件曝光三年多,才作出兩項不涉及防賄條例的檢控,反映了甚麼?早前曾蔭權還出席北京閱兵,他的被起訴,是全國反貪大勢下的產品?
記者:眾人

Monday, October 5, 2015

2015-09-30 回看佔領

佔領行動一周年,黃藍對決、中港矛盾主導了過去一年香港的政治局面。佔領帶來不少後遺症,包括政改落空,社會衝突加劇,「一國兩制」的矛盾也凸現出來。

在七十九日佔領期間,佔中與反佔中將香港嚴重撕裂,不同政見的家庭成員反目,朋輩出現「unfriend潮」。一年後的今日,事過境遷,這道裂痕並未完全修復。部分曾參與佔領的學生,當時與家人決裂,差不多一個月不回家,現已和好,雙方「不談政治」。現時大多數人已回復正常生活,但他形容,所有香港人都是輸家。

佔領行動誘發了對抗情緒,傘族參與本土行動,驅趕大陸旅客;港大遴選副校長,釀成衝擊事件。中港對立,甚至有擔憂「一國兩制」受到衝擊。中央官員會見部分泛民,能否令政治緊張舒緩?當時的學聯秘書長周永康,在一年後的今天承認,佔領行動無功而還。佔領後多所大學學生會相繼退聯,學運人士感慨抗爭力量分散,普選遙遙無期。佔領大旗手及政壇領袖,如何衡量箇中得失?
記者:鄺國惠

Sunday, September 27, 2015

2015-09-23 升降危機

內地接二連三發生電梯事故,安全問題備受關注。香港是全球升降機密度最高的城市,平均約一百二十人便有一部升降機,若出現意外,後果不堪設想。電梯維修在二十多年前引入競爭後,大部分電梯非由原廠保養,承包商保養費低廉,轉向內地購買零件,整體部件亦出現老化,能否有足夠安全保障?

有電梯客戶為免電梯經常停機,將超重及障礙物感應器安全系數調校至最低,會否影響安全?機電工程署的巡查是否對症下藥?現行實務守則是否有足夠保障?
記者:趙俊霆

Sunday, September 20, 2015

2015-09-16 是藥非藥

市民到藥房買中成藥,甚少會留意產品上有沒有中成藥註冊號碼,即HKC、HKP或HKNT。二零零三年開始,政府實施中成藥註冊制度,不少藥品申請「過渡性註冊」,俗稱P牌,繼續發售。但其後要遞交申請,正式註冊為中成藥,即C牌。但十多年來,累計一萬八千宗申請中,只有五百零三種藥品獲得C牌,近七千宗申請已撤回。政府於今年六月設限,要P牌申請人申請變成C牌,最遲於九月尾補交所有文件。

註冊要求提交安全性檢測報告,以「新藥」註冊更要有臨床測試,動輒要花過百萬元。為了避開註冊,坊間有不少含有中藥的產品,透過添加食品或西草藥,以食品出售,便不符合法例上「中成藥」的定義。不少同類的中藥產品,有些有註冊,有些就以食品出售,情況混亂。若添加食品便能避開註冊,註冊制度會否形同虛設?包裝成食品的中藥產品不用通過「中成藥」測試,不能宣稱療效及服用劑量,對消費者有沒有健康風險?中成藥與保健品,兩者如何區分?
記者:陳淑欣

Monday, September 14, 2015

2015-09-12 老來不易

不時聽到護老院涉虐老新聞,香港的安老問題,一直處於刀鋒口上。

護老院的質素備受質疑,業界雖承認責任,但也訴苦指業內資源不足,人手短缺。多年前,政府為紓援護老院對護士的需求,推出「保健員」一職,然而,現時保健員的人手同樣供不應求,質素亦良莠不齊。

招請一名保健員,到底有多困難?人手不足,保健員的工作又有多困難?

護老服務薪高糧準,但同時也需要業者有無比耐心和愛心。打算入行的人,是不是真有心理準備?他們又要接受甚麼訓練?真正投入工作後,在學校學到的,又真的能學以致用嗎?
記者:劉偉程

Saturday, September 5, 2015

2015-09-05 賞味期限

內地的殭屍肉新聞,有說供應鏈涉及香港,香港每年進出口大量凍肉,本地消費的凍肉也不少,一般餐廳食肆都使用,港人吃的凍肉有否殭屍肉?是否安全?

殭屍肉新聞說有些凍肉雪藏四十年,引來業界質疑。內地有記者重新追查,發現原有的報道,沒有足夠事實根據,但網上經常有販賣快過期的凍肉,部分來歷不明,究竟內地走私凍肉的情況有多嚴重?香港有何角色?

香港的凍肉商說,世界各地的凍肉都可以入口香港,而且免稅,香港不會有走私肉,香港售賣的凍肉,由屠宰冷藏到入口出售,通常歷時三、四個月,冷凍費每噸每月四百多元,冷凍一年已經佔售價三分之一,業界不相信有儲存四十年的殭屍肉。學者說,理論上,凍肉冷藏四十天跟四十年,分別不大,仍可食用,究竟凍肉與鮮肉的蛋白質含量比較有否不同?街市凍肉可能曾解凍再冷藏,有否問題?
記者:田彩玉

Sunday, August 30, 2015

2015-08-29 報業的黃昏?

近月數份紙媒相繼裁員或結業,再次引起傳媒發展的討論。面對網絡和手機資訊平台的挑戰,紙媒讀者人數下跌,不少報章雜誌的廣告都大減。廣告業界表示,近年客戶普遍減少投放在紙媒的廣告預算。調查顯示,在2013年有35%的廣告費,投放在收費報紙、免費報紙及雜誌等紙媒,但到2014年,比例已跌至31%。相反,同期投放在網上及手機平台的廣告費,比例就由16%上升至20%。

在讀者習慣及市場環境轉變下,部分傳媒近年轉攻網上平台。有主流報章表示,網上版新聞的讀者穩定上升,廣告收入增長速度很快,但與紙媒比較仍有很大距離,主因是網上平面廣告收費低,傳媒出路可能是提供新聞影片,因為廣告費高得多。但同時也有新傳媒加入紙媒戰圈。到底傳媒轉攻網上平台,是否就能生存下去?傳媒除了商業價值,又有否其他價值,足以讓主流傳媒繼續生存?
記者:趙燕婷

Sunday, August 23, 2015

2015-08-22 搶客

早前警方放蛇拘捕了七名UBER司機,指他們違法載客取酬,沒有購買第三者保險。但坊間仍有不少支持UBER的聲音,到底UBER對乘客來說,有何吸引力?乘客對的士又有何反感?當的士滿足不了部分顧客,UBER是否讓乘客有多一個選擇?有學者指,UBER以新科技去善用社會資源,而新科技與舊法例之間發生衝突,如何解決?

UBER的保險保障亦備受爭議,警方指第三者保險失效,UBER方面則指已另外替司機及乘客購買保險,到底現時乘客乘搭UBER有否保障?

的士行業七月初發起慢駛示威,抗議UBER違法經營並影響其生計,生意減少兩成,UBER對的士行業的衝擊是怎樣?業界人士又有何看法?真正受UBER影響的,究竟是的士牌牌主還是司機?
記者:蔡千紅 / 陳昶詠 / 關據鈞

Monday, August 17, 2015

2015-08-15 最後見證人

今年是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經歷過香港三年零八個月而又有記憶的,可以說是碩果僅存,而大部分已經是八、九十歲,但他們不少對當年情況仍然歷歷在目,社會上有不同的人,包括義工,老師,學生,學者紛紛為一些老兵,進行口述歷史,希望把他們的經歷寫成文字,再傳至下一代,這段歷史的承傳有何重要呢?
記者:羅若安

Wednesday, August 12, 2015

2015-08-08 千騙萬化

假公安、假速遞員來電詐騙,你或身邊的親友也許都遇過。單計今年七月,警方接獲此類報案超過七百宗,已超越上半年的總和,損失金額超過八千五百萬元。部分騙案更滲入科技元素,利用假冒內地官方機構的釣魚網站,引人入局。騙徒如何得手?本集《新聞透視》與騙徒保持通話,為觀眾一探虛實。

隨著智能手機普及,人人也上網,網絡犯罪也成為全球大趨勢,模式千變萬化。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也曾因為一封釣魚電郵,一度損失五十萬元,網絡騙案是否防不勝防?常見的騙案模式又有哪些?
記者:蔡千紅

Sunday, August 2, 2015

2015-08-01 人才留不住

2014年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公布了中國全國294個城市的競爭力指數和排名,在綜合經濟競爭力的排名,深圳首次超越香港排在第一名,香港退居第二。香港和深圳的國民生產值已經相若,但深圳在2013年的經濟增長率是7.8%,而香港則只停留在2.9%。深港兩地位置毗鄰,但深圳的前進動力是香港的兩倍多。香港的前景,特別在培訓科技人才方面,面對著甚麼隱憂?

審議了三年的創新科技局,在立法會休會前未能獲得撥款通過設立。有人認為,開設創科局有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事實上,深圳近年開始轉型,創新科技更加有一定規模,包括比亞迪、騰訊、華為等企業都在深圳扎根。香港在創新科技方面的形勢顯得有點落後,來香港讀書的內地精英不少都返回內地發展。
記者:何嘉敏

Tuesday, July 28, 2015

2015-07-25 研究再研究

政策出爐,究竟要多久?一天,一個月,還是一年?電子道路收費研究了三十年還是研究,連當初研究的青年學者現在也快退休,還未見政策成形,政府研究了三次,擱置三次後,去年再拿出來準備第四次研究,再討論,再諮詢。觸及土地利益的丁屋僭建及丁屋政策問題,即使由公認作風硬朗的官員高調打擊,也是不了了之。

研究花掉時間和金錢後,我們得到了甚麼?為何經年累月的研究再研究,最終政策還是未有蹤影?中間出了甚麼障礙和限制?本集我們跟負責經年研究的學者、監察研究進度的議員及決定研究指示的前官員,一起尋找政策研究的足迹,解開研究後政策由大變小,由小化無的謎底。
記者:何嘉敏

Monday, July 20, 2015

2015-07-18 飲水思鉛

啟晴邨有食水樣本發現鉛超標,水務署署長說是個別水喉匠焊接時用的物料有問題,對方則回應說只負責接駁街喉至水箱部分,不負責接駁大廈內喉管,說可能是預製組件出問題,究竟是焊接錫料含鉛過高?還是所使用銅喉管本身含鉛過高?事件真相如何?何以房署驗收時沒檢驗水的含鉛量?這只是個別事件還是冰山一角?

鉛對人體有害,這次驗出食水的含鉛量超標,對居民健康有否影響?鉛亦無處不在,泥土、空氣、油漆、食物都有鉛,過去的膳食調查發現,蔬菜、蠔的含鉛量頗高,市民應如何自保?
記者:趙燕婷 / 陳淑欣

Monday, July 13, 2015

2015-07-11 倒錢落海

經濟好,近年多了家庭花錢裝修家居。但有否想過清拆原有傢俬裝修,會產生多少建築廢料呢?這些廢料又會如何處理呢?

家居裝修加上建築工程等,本港每日產生六萬六千噸建築廢料,可以填滿二千七百多架泥頭車。其中全惰性廢料會運到公眾填土區,可用於填海等工程,未經分類而夾雜其他廢料的,就會運到籂選區或堆填區。建築廢料是現時少數需要支付廢物處理費的廢料,運到填土區、籂選區或堆填區,更會收取不同費用,鼓勵源頭減廢及分類。但收費制度推行十年,業界指行內仍然不會將廢料分類,為何分級收費成效不彰呢?

大部分建築廢料如木板、石屎和玻璃等,經處理後都可以循環再用,在英國,建築廢料循環再用的比例就高達七成七。本港以往會以建築廢料填海,不過由二零零七年起,本港的全惰性建築廢料,七成半都會運到內地台山填海。政府每年更要為此花約七至九億元,包括運輸費、內地許可證及內地工程監督。而同一時間,政府又會為本港各項填海工程,購買每噸一百四十五元的海砂。為何要一邊花錢處理廢料,一邊花錢購買物料呢?
記者:趙燕婷

Sunday, July 5, 2015

2015-07-04 塵爆

台灣彩粉活動發生塵爆,近五百人燒傷,為何玉米粉都會爆呢?很多粉塵,例如麵粉、糖粉、煤粉、木屑、金屬粉等,只要是可燃物,懸浮在空氣中達到一定濃度,遇熱便有可能爆炸,爆炸威力可以很驚人。過去發生過很多塵爆的工業意外,去年昆山工廠金屬粉塵爆炸146死114傷,數年前美國糖廠塵爆14死36傷,歷次意外,人們有否汲取教訓呢?
記者:蔡千紅 / 田彩玉

Sunday, June 28, 2015

2015-06-27 有借有還

財務公司越來越多,借貸廣告隨處可見,手法也受到爭議,有些廣告宣傳償還最低還款額後,繼續購物,有些則將借貸塑造為正面形象,不少年輕人越借越多,墮進高息的漩渦,最終難以償還。近來越來越多中介公司湧現,透過電話宣傳,鼓勵借貸,手法踩界,收取昂貴手續費用,主張多重借貸、破產等方式,解決欠債問題。

在社會這種氛圍下,年輕人對金錢及借貸的價值觀,受到多大的影響?現時中介公司出現了甚麼問題,《放債人條例》有足夠的規管嗎?
記者:趙俊霆

Wednesday, June 24, 2015

2015-06-20 否決之後

政改表決,港人未能爭取到理想的民主方案,甚至就方案具體安排的討論也沒有展開。否決之後對爭取民主有何影響?泛民多次表態綑綁式否決方案,民主黨黃成智提出討論「有條件袋住先」,被凍結黨籍,究竟是甚麼原因,令溝通對話變得不可能?

今年六四維園晚會上,學生焚燒基本法,凸顯年輕一代對中國大陸的抗拒態度;在這社會氣氛下,民主運動如何走下去?立法會議員湯家驊、學者葉健民及一群學者,組成智庫,希望走出「第三條路」,怎樣做到既要溝通,又要堅持港人對民主的追求?
記者:鄺國惠

Monday, June 15, 2015

2015-06-13 官地何價

香港寸金尺土,但政府土地卻無人重視其價值,霸佔的沒有後果,霸佔後改為「租用」,牌照費卻低得可憐。在元朗,天橋底下晚上連開數十席,大排檔長期霸佔官地;食肆外數十張飯桌亦可公然佔用政府土地,晚上噪音影響居民休息;西貢的海鮮酒家,霸佔官地後,改為以露天茶座牌照繼續經營,每平方米的政府土地,每年費用只需三角,一桌的生意說不定已足夠支付一年的牌照費,究竟官地何價?

非牟利機構亦可以優惠價一元租用官地,說是做非牟利小學的,轉作了私立小學政府也不知情;豪宅的數以十萬呎園景,原來是政府官地以短期租約租出,其後租出作停車場卻不容經營。多年來,政府土地不是白白空置,便是不符原意,是誰偷走了我們庫房的應有權益?究竟官地該當何價?
記者:何嘉敏

Monday, June 8, 2015

2015-06-06 政改對談之二

政改爭議進入最後階段,政府與泛民主派立場強硬,仍然未有任何達成共識的迹象,2017政改之路是否就此告終呢?「袋住先」、「不袋住先」,還有沒有市民大眾未了解的理據呢?《新聞透視》一連兩集,分別邀請政客領袖、知名學者,深入討論「袋住先」的利與弊、萬一否決的後果,以及實行「一人一票」的好與壞等等。

採訪隊亦收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將市民意見帶入對談中。兩集節目並非辯論比賽,最重要的是闡述不同觀點,透過互相提出問題,啟發觀眾從更多不同角度,了解政改對社會和普羅大眾的意義,再一次思考「袋與不袋」的問題。

距離政改方案表決時間尚餘個多星期,「袋與不袋」,對香港未來政局帶來甚麼影響?袋又是否等於袋一世?《新聞透視》請來政壇領袖,對碰對談。
記者:吳璟儁 / 鄺國惠

Sunday, May 31, 2015

2015-05-30 政改對談之一

政改爭議進入最後階段,政府與泛民主派立場強硬,仍然未有任何達成共識的迹象,2017政改之路是否就此告終呢?「袋住先」、「不袋住先」,還有沒有市民大眾未了解的理據呢?《新聞透視》一連兩集,分別邀請政客領袖、知名學者,深入討論「袋住先」的利與弊、萬一否決的後果,以及實行「一人一票」的好與壞等等。

採訪隊亦收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將市民意見帶入對談中。兩集節目並非辯論比賽,最重要的是闡述不同觀點,透過互相提出問題,啟發觀眾從更多不同角度,了解政改對社會和普羅大眾的意義,再一次思考「袋與不袋」的問題。
記者:吳璟儁 / 鄺國惠

Sunday, May 24, 2015

2015-05-23 工廈劏房

樓貴、租貴,住屋問題一直是港人的重擔。買不起樓,亦租不起樓,除了背負貴租,就只能選擇較便宜的「劏房」。近年除了住宅劏房,有人看中商機,把工廈改建成劏房,吸引不少港人租住。有些工廈劏房沒有消防裝置,間隔混亂令發生意外時逃生無門,這些劏房衍生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

政府去年《長遠房屋策略》報告,估計全港有八萬六千四百間劏房,居住人數超過二十五萬人。有關注組織指,劏房真實的數字要多得多,居住人口估計最少二十萬。為甚麼他們不惜面對危險,亦非住工廈劏房不可?他們到底有沒有選擇?

行政長官於本年度施政報告中表明,將全面取締現有的工廈劏房。三月中,屋宇署向區域法院申請並取得封閉令,查封荃灣榮豐工業大廈的劏房單位,居民卻希望政府「先安置,後清拆」。四月底,屋宇署突查封榮豐大廈,居民到屋宇署總部抗議批評有關做法。政府取締工廈劏房在即,現行安置政策是否可以保障居民?更多的房屋需求又有何出路?
記者:關麗雯 / 劉偉程

Monday, May 18, 2015

2015-05-16 評環評

未有環評制度前,行車天橋可以跟民居只相距數呎,東九龍走廊、北角清風街都有居民飽受困擾。

《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於1998年實施,旨在確保在開初階段為發展計劃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並落實紓緩措施以保護環境。香港的環保人士及團體都認同,香港的環評條例先進,但近年多個大型工程項目的環評報告,屢次遭受市民以司法覆核挑戰,到底問題出在哪?究竟是顧問公司的生態調查不夠專業,抑或環團凡發展都反對呢?

條例實施十七年以來,環評報告成為環保團體的阻止大型發展的缺口,如何切實執行環境影響評估,是創造發展與環保雙贏的關鍵。
記者:田彩玉

Sunday, May 10, 2015

2015-05-09 科技土壤

香港說要發展高科技,究竟科技土壤如何?研究發現,香港學生科學水平下降,落後於鄰近的南韓、新加坡及日本,科學普及教育有多重要?

很多香港人對科技應用很熱衷,但對科技背後的原理卻不甚了了,甚至對數理化敬而遠之。科學不一定是很深的道理,例如劣質食油、納米科技、疫苗注射,都與我們息息相關,科學亦主宰著現代人的生活,很多人天天用電腦、手機、汽車、藥物,但對有些人有時卻有一種反科學的傾向,過去就出現過「盲搶鹽」。普通人吸收了科學知識及科學思維,便可提高社會整體的邏輯性思辨能力,然而科學普及之路並不易達致,香港如何能進入科普年代?
記者:趙俊霆

Saturday, May 9, 2015

2015-05-02 氣爆

慈雲山一間車房發生三級火,並引發多次爆炸,導致三死、九人受傷,多個部門成立跨部門專案小組調查。

事發時車房正維修一部石油氣的士,初步調查指,的士氣缸表面完整,機電署正調查發生爆炸的車房,氣體存放方面有沒有問題。有專家指,車房一般都有存放,用作燒焊的「風煤樽」,因此有一定潛在危險。

現時九成九的士都是石油氣的士,究竟相關的安全條例是否足夠?合規格的氣的維修工場只有二十多間,汽車維修業的業內人士更指出,一些未符合資格的車房會違規維修,安全意識薄弱。

有住在案發現場附近的居民,關注區內車房安全問題,事件亦引發社會關注氣體安全問題。民居附近的油站、家居使用的樽裝石油氣,引發意外的危機又大嗎?
記者:關麗雯/劉偉程

Sunday, April 26, 2015

2015-04-25 方案出台

政府公布政改第二輪諮詢的結果及具體方案,民意分歧,有人堅決要「否決」,有人傾向「袋住先」;究竟市民作出自己判斷時要考慮哪些因素?所謂「真假普選」如何分辨?就算有「一人一票」,部分泛民議員擔心增加未來特首的認受性,可以胡作非為,不過亦有評論指出,五百萬選票最終會令特首聽民意,究竟市民應如何考慮這些問題呢?

政府強調「2017機不可失」,社會卻存在呼聲,擔心「袋住先」是「袋一世」,要求承諾以後還有改進餘地,亦有意見認為應否決「八三一」然後重啟五部曲,政治亂局會如何發展?
記者:鄺國惠

Monday, April 20, 2015

2015-04-18 無心栽花

到長洲看櫻花,到南昌公園看黃花風鈴木,到葵芳邨看紅花風鈴木......每年春天,香港掀起一陣賞花潮。

不少香港人愛花,但為花攀山涉水,季節地點天氣都找對了,仍可能會失望,因為在香港找到花樹,是一株,不是一片。為何我們只種一株櫻花樹?一棵樹,我們可看到香港的綠化慘況。

前行政長官董建華於1999年的施政報告承諾,要把市區綠化,把香港變成亞洲的綠化模範城市,前環境運輸及工務局長廖秀冬於2004年公開表明,要把香港變成花園城市,隨後全港展開綠化總綱規劃,十多年過去,香港綠化成果如何?

本集《新聞透視》,由一株櫻花開始,看香港過去十多年來的綠化工作。說會統籌的部門,最後落實了多少綠化地圖?比起韓國、新加坡這些真正的亞洲花園城市,香港政府是否有心栽花?
記者: 何嘉敏

Tuesday, April 14, 2015

2015-04-11 準時收工

「仲未放工呀」、「有排都唔走得住」、「終於走得了…」,這幾句說話,相信都曾經出於每個打工仔的口中。

標準工時委員會較早前完成首階段研究,未有公開顧問報告,但據了解,報告進行了大型調查,發現全港有七十二萬八千人是偏長工時,當中超過七成人是無償加班。政府經濟顧問報告是較受爭議的部分,據悉,報告對標準工時立法評價負面,列舉了多項不利的考慮因素,包括在本港人口老化下,勞動力短缺將進一步加劇、企業轉嫁成本至消費者繼而刺激通脹,長遠影響香港競爭力等。

有委員會成員坦言,雖然政府一再強調對立法沒有立場,但政府經濟顧問報告的憂慮,其實亦等同政府的擔心,反映政府的取態,委員會現時的研究方向,不一定直接立法規管工時,而是傾向規管僱傭合約訂明工時及超時補水,目標是在明年四月初向政府提交最終報告。

偏長工時除了影響工作與生活平衡,更可能直接影響個人健康、職業安全,對部分職業,例如駕駛工作,更可能危及公眾安全,本集將會從這方向分析偏長工時的影響,亦會探討標準工時以外,有沒有其他能確保員工有合理作息,同時提升工作效率的可能性。
記者:何裕恒

Monday, April 6, 2015

2015-04-04 一個電視台的終結

行政會議決定不予亞洲電視續牌,意味這五十八年歷史的電視台,步向終結。亞洲電視是全球首家華語電視台,前身是麗的映聲,於1957年5月29日成立,其後改名麗的電視。曾經創作出不少廣受觀眾歡迎的電視劇,例如《天蠶變》、《鱷魚淚》等,其主題曲也街知巷聞,更培養了不少電視界的精英。然而,隨著黃金年代過去,電視台經歷多次股權變動,近日更出現欠薪風波,這一集《新聞透視》將為大家細數亞洲電視五十八年來的起起跌跌。另外,行會不予亞視續牌,旗下員工將面對怎樣的處境?其使用的大氣電波將如何分配?這對本港電視行業發展又會帶來甚麼衝擊?

Saturday, March 28, 2015

2015-03-28 瘦田有人耕?

「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近年本港吹起一股「務農風」,農耕成為都市人的時髦興趣,政府亦指市民對保留農業的訴求日增,要出手推動本地農業發展。

本港農業自90年代起式微,現時常耕農地只餘729公頃,本地蔬菜的市場佔有率,更由1995年的17%減至2013年的2%。不過,政府指農業的持續發展可以帶來裨益,認為有必要更積極推動本地農業發展。到底農民現時面對甚麼問題?花費公帑支援農業發展,又是否真的能夠帶來合理經濟效益?

政府在諮詢文件中提到,由政府收地發展農業園,預料佔地70至80公頃,再分租予農戶。但現時這些土地大部分由私人擁有,有原居民揚言,政府必須以甲級農地特惠補償率賠償,即是每呎970元才願意交回土地。現時農地賠償機制是如何?政府要強制收回土地,又會遇到多大阻力?
記者:趙燕婷

2015-03-21 寵物病了

據政府統計處2011年公布的數字,香港有近25萬住戶有飼養貓狗,佔全港住戶比例約一成。不少主人都會將寵物當作家庭成員,對牠們的健康尤其關注,有寶貝貓狗每天吃鹿茸丸、靈芝丸補身。然而,當寵物不幸患病,主人要給牠們妥善醫療亦不容易。有調查顯示,有八成六受訪寵物主人認為本港獸醫收費昂貴。而沒有帶寵物光顧獸醫的受訪者中,有四成四說是因為負擔不起高昂的動物醫療費用。有主人冒險充當獸醫,自行餵藥,甚至令動物因得不到適當診治而失救。

即使主人不惜大灑金錢為寵物治療,有關獸醫濫收費和質素參差等問題亦不絕於耳。獸醫的素質和專業操守,原受獸醫管理局監管。但管理局處理一宗投訴,平均需要十六個月,被認為程序冗長。

獸醫服務能否普及,直接關乎動物福祉。
記者:田彩玉

Sunday, March 15, 2015

2015-03-14 承受力

近日有市民反對自由行來港,在多個地區衝擊商場和店舖抗議,自由行帶來的影響再次引起社會關注。行政長官在兩會期間,向中央提出收緊自由行政策,控制內地旅客增長趨勢,有港區人大代表和政黨也提出,將一簽多行改為一簽若干行,減少水貨客對市民的影響。一簽多行旅客中有多少是水貨客呢?建議的措施是否真的能夠解決現時市民面對的問題呢?每年四千七百萬的內地旅客來港,對香港經濟也帶來正面作用,如何能做到兩全其美呢?
記者:趙燕婷/田彩玉

2015-03-07 諮詢完結

政圈流傳一個說法,政府要「撬四票」才可以通過政改方案,但早前醫學界梁家騮公布業界的民調結果,說他可能按醫學界的民調結果投反對票,於是政府要「撬五票」。究竟「撬票」有幾難呢?

政府「撬票」的對象主要是功能組別議員︰會計票梁繼昌、資訊科技界莫乃光,及衛生服務界李國麟,只有湯家驊循地區直選入議會。梁繼昌及莫乃光都在諮詢期最尾一個月,舉行多場業界諮詢會。湯家驊與李國麟旗幟鮮明說要商討,梁繼昌及莫乃光對是否去商討都有猶豫。身為「被撬對象」,他們的盤算是甚麼?

「撬票」能否成功,其中一個關鍵是有否中間政治力量。近年政治氣氛愈趨兩極化,中間聲音幾近消失,令願意商討的議員噤若寒蟬。究竟中間、溫和的民意是否存在呢?

湯家驊說,建立一個中間、溫和、理性的政治平台,是政改唯一出路。這是因為反對陣營日漸激進,已失去了中間選民的支持;這並不是他當年籌組公民黨的原意。李華明是民主黨二十周年黨慶籌委會主席,他說,若政府官員杯葛晚宴等於開戰。民主黨是歷史最久的反對黨,在政治光譜中多年來扮演了溫和反對派的角色。但近年社會兩極化,民主黨被批評激進化,在今次政改問題上一反上次願意談判的策略,公開擺出必定否決「八三一」框架的方案,前主席何俊仁亦宣布,在否決政改後辭職引發變相公投。

不過,李華明同時是「香港政改民意關注組」成員,他們的民調發現,半數市民願意「袋住先」,若作出改善,支持「袋住先」的比例更高。中大民調亦發現,市民支持用互諒互讓的方法解決分歧,而不是採取激進手法。溫和理性的市民是存在的,但政治組織的取向卻愈趨激進,當中出現脫節。中間聲音能否表達出來?
記者:鄺國惠

Wednesday, March 4, 2015

2015-02-28 「派糖」預算案

過去七年,公屋免租,綜援雙糧,年年「派糖」。究竟多年「派糖」成效如何?龐大的財政盈餘,能為未來帶來甚麼出路?政府的理財哲學,應該往哪個方向走?

另一邊廂,在過去幾年停售居屋及未來需要興建大量公屋下,房委會預示財政會出問題,政府一筆過撥款270億元設立「房屋儲備金」,應付未來建屋的開支,「房屋儲備金」會否是無底深潭?究竟是否足夠未來十年興建二十多萬個資助房屋單位?面對建築成本及建屋量不斷上升,如何保持公共資源用得其所?
記者:趙俊霆

Tuesday, February 24, 2015

2015-02-21 知油善用

早前台灣揭發兩大油廠出品的食用豬油,原材料是廢食油和飼料油等劣質油,其中屬工業用豬油的飼料油,更是由香港以食用豬油的名義出口到台灣。不過,香港並無工廠獲准生產食用豬油,為何每年會有數千噸食用豬油順利出口?政府監管出了甚麼問題?

部分人擔心這些劣質油有可能致癌,選擇食油都更加小心。但原來食油的煙點對是否致癌影響更大,市民應該如何選擇?豬油一向被指較香、起酥效果較佳,是否真的不能取代?近年興起椰子油、葵花籽油等不同產品,哪一種食油較為健康?
記者:趙燕婷

Tuesday, February 17, 2015

2015-02-14 流感來了

今年頭一個月,流感已經導致超過一百人死亡,有專家估計可能最終五、六百人死亡,今次的流感是H3N2型,為何特別來勢洶洶呢?病毒專家說出現抗原漂移,是甚麼意思?從數據分析,那些屬高危群體?有何方法防範?
記者:蔡千紅 / 陳淑欣

Sunday, February 15, 2015

2015-02-07 反腐記

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之後,內地捲起前所未有的反貪腐風暴,不只是隨意的打小貪官,連周永康的前政治局常委級數亦一併打擊,即所謂「蒼蠅、老虎」一起打,在這片風氣下,除了中紀委主動在全國巡查,還有一類人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是「實名舉報者」。

要在內地舉報貪腐行為,冒的風險很大,但仍然不斷有人願意這樣做,例如一些網絡論壇上,不時有人留下聯絡資料、個人身份證明等,舉報懷疑貪腐的事件,究竟實名舉報者,是怎樣進行調查和舉報?他們對整場反貪腐工程中,又發揮多少作用?

以香港經驗,反貪能否持久及成功,相當依賴舉報能否制度化,舉報者是否得到保護,貪官有否獲得應有懲處,內地的反貪,能否由「吹哨人」單打獨鬥,轉變到制度性反貪?
記者:何裕恒

Monday, February 2, 2015

2015-01-31 單車路上

踏單車除了是假日消閒活動,亦有人視之為代步工具。然而,香港市區缺乏單車徑,單車要在繁忙的馬路上行走,不時出現驚險場面,甚至發生意外,引致傷亡。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的報告,涉及單車的交通意外數字持續增長,由2003年的1758宗,上升至2012年的2757宗;2012年騎單車者發生交通意外的傷亡人數達2442人。

運輸及房屋局曾指,基於安全考慮,政府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作為代步的基本交通工具,加上市區的道路交通繁忙,當局指難以騰出空間設立專用單車徑。但支持騎車人士則認為,香港其實有空間在市區建立單車網絡,他們認為駕車人士與單車人士在馬路上有相同的「路權」使用道路。

本集將探討單車和駕車人士如何看待「路權」?在現時意外頻生的情況下,單車城市在香港的可行性有多高?
記者:黎頴然

Thursday, January 29, 2015

2015-01-24 造城記

呼包銀榆經濟區,環渤海經濟圈,北部灣經濟合作區,東北地區物流區......中國大江南北,被「經濟區」、「商業圈」、「經貿園」等重重籠罩,規劃概念超前,發展目標宏遠,各省市近年積極建路,建房,建機場,建港口,各地都有新城或新區。去年國家發改委的調查發現,九成以上的地級市正在規劃建設新城新區,十二個省會城市平均每個建4.5個新區。

各地造城,原是農村城鎮化的必經之路,但大舉建城背後,涉及圈地運動的利益,銀行信貸的泡沫,房地產支撐生產總值,地方政績的動力,至於產業發展及人口,能否追趕得上,成為近年國內外經濟學家的關注焦點。

去年《投資時報》以數據製訂出《鬼城指數》,列出前五十名,廣西欽州是繼內蒙的二連特浩後,位列第二,廣西共有四個市上榜。《新聞透視》實地採訪廣西被指鬼城的其中三個地方,欽州、防城港及北海,探索地方經濟發展的野心與人口產業是否失衡,反照全國造城運動衍生的危機。
記者:何嘉敏

Monday, January 19, 2015

2015-01-17 青年住哪兒?

年輕人對政府不滿,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扶助青年政策,青年住屋、置業問題,被視為其中一個核心問題。面對樓價飆升至超越九七年高位近半,越升越有,青年人目前的住屋情況如何?新一代如何應對現今的樓市?困難在哪?

在不可能置業的情況下,有年輕人選擇排公屋,亦有人對努力儲錢買樓感茫然,政府為了讓有需要人士更快上樓,考慮修改計分制,收緊富戶政策,剛接受申請的居屋,亦不設單身名額,年輕人認為具有強烈針對性,怨氣續升,問題跟上一代有相似的地方嗎?這種絕望感有多大影響力?政府可以如何解決?
記者:趙俊霆

Monday, January 12, 2015

2015-01-10 政改第二波

政改的第三步曲揭開序幕,第二輪諮詢正式開展,政府就人大「八三一決定」提出建議。究竟社會各界如何回應?基本法委員會委員陳弘毅建議,加入「白票守尾門」及「綑綁制」的機制。佔中發起人戴耀廷亦提出,爭取2020年立法會及2022年的行政長官選舉安排。學生則提出第二波不合作運動,但社會進入「後佔中時代」,能否動員向政府施壓成為疑問。究竟學生領袖從七十九日的佔領行動中,汲取到甚麼教訓呢?

要爭取民主,就需要強大的社區網絡。在佔領後期學生領袖認為,要將運動轉化為群眾工作,「走入社區」、「深耕細作」一時成為新的口號。其時多個民調卻顯示,反對佔領的比例上升,究竟佔領行動是凝聚了更多力量,支持民主?還是流失了人心?要贏取在社區中反對佔領的人的人心,學生面對這局面有何反思?未來有何計劃?學聯秘書長周永康點名要學習民協的地區工作。民協自八十年代紮根深水埗,主席馮檢基透過協助居民上樓,與街坊建立了深厚的連繫。在二十一世紀的網絡時代,這種傳統的模式,能否繼續打動人心呢?以「紮根社區」聞名的馮檢基對此有何體會?走入社區走了三十年,「走入社區」又是否這場不合作運動的靈丹?
記者:鄺國惠

Monday, January 5, 2015

2015-01-03 佔領之後

持續兩個多月的佔領行動,在金鐘、銅鑼灣、立法會相繼清場下塵埃落定。當中一些組織者及參與者,對整場運動有何反思及檢討?學聯在整場運動起關鍵作用,從衝進政總空地,到佔領金鐘,與政府對話,到號召包圍政總,自首還是等待清場等,他們如何看各個轉折點有否達到期望?今天回看是做對了還是有缺失?一些早已剃頭明志的參與者,看到佔中變成佔領,跟原先的預期有何不同?整場運動的性質有何轉變?對未來政黨發展的啟示為何?政界人物如何看待佔領行動對香港政治生態帶來何種影響?下一階段的政改將出現甚麼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