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8, 2024

2024-04-06 樓市轉角位?

根據私人住宅售價指數,樓價由2021年高位回落兩成多,去到九年前水平。當局在《財政預算案》宣布全面「撤辣」,針對投資者、公司客、非本地買家的印花稅一律取消。有地產代理公司指,整個3月錄得超過4100宗新盤成交,創近11年新高,十大成交屋苑亦有386宗成交,較前一個月多兩倍。市場的熾熱反應,究竟是短期刺激,還是長期轉向?息口高企、經濟復蘇未如預期,令市場疑慮樓市前景,「撤辣」又是否足以掃除這些疑慮?
記者:張尚賢

Wednesday, April 3, 2024

2024-03-30 單身經濟

不少已發展國家或地區,例如日本、美國等,「單身社會」現象早已出現。內地單身人口近年已增至2.4億,有研究指這批單身人士花費佔收入比重,可能較非單身人士更多,「單身經濟」巿場隨即興起,如一人卡房、一人自熱食物等。在香港也越來越多人享受單身生活,針對其需要亦開始出現一人餐廳等。有學者指單身人士消費模式不同,有機會改變傳統經濟模式,發展「單身經濟」有否商機?其他地區的「單身經濟」模式,是否值得香港參考?
記者:黎蕙珊

Tuesday, March 26, 2024

2024-03-23 我要「離線權」?

我要「離線權」? 播出日期:2024-03-22 香港曾經被評為「全球最過度勞累城市」,除了工時長,不少打工仔下班後,仍然會收到工作訊息「轟炸」,如何才能平衡工作和生活呢?針對這種情況,各地近年都有相關政策探討,內地法院去年更首次作出判決,裁定公司要員工在工作時間外回覆訊息,屬於「隱形加班」,需要支付加班費。看回香港,雖然有團體幾年前提出要保障員工「離線權」,防止過勞情況,但至今社會上討論仍然不多,甚至連標準工時和最高工時都未有立法。為甚麼香港在工時政策上,一直停滯不前呢?
記者:李芊芊、李咏潼

2024-03-16 公屋租上租

本台調查發現,網上有不少「暗盤」違法出租公屋單位,更有新公屋租戶還未正式入伙,已開始另找租客轉租,問題有多嚴重?濫用公屋情況存在多年,每屆政府都提出要打擊濫用公屋,推出不同大行動、成立房署特遣隊等等,但過去即使住戶被發現濫用公屋,大部分都只會被停止租約,阻嚇力是否足夠? 記者:謝月晴、杜展銘

Monday, March 11, 2024

2024-03-09 回收「成本」?

醞釀多時的都市固體廢物收費,再度延期四個月,到八月一日才推行。政府期望推行垃圾徵費後,送往堆填區的垃圾棄置量,可減少最少四成,回收率就提升至約五成半。但現時社區收集點是否真的方便市民?回收量又是否足以應付新增需求?市民將回收物送到收集點之後,會再由下游的回收商處理,他們現時又有無足夠誘因和能力,消化與日俱增的回收物?當市民回收的「成本」大於徵費,政策又能否成功?
記者:李咏潼、李芊芊

Saturday, March 9, 2024

2024-03-02 有片無真相

人工智能技術不斷進步,當中深偽技術Deepfake在數年前興起,「換臉」製作出仿真度極高的假影片。有人利用這項技術「復活」死者,讓後人與他們「對話」;但同時,全球各地亦出現越來越多涉及深偽技術的騙局,本港多名政要的「換臉」影片,近日就於社交平台上流傳,懷疑是投資騙局。內地和歐美近年都開始訂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法例,本港是否需要仿傚呢?現時法例存在甚麼漏洞?
記者:謝月晴、杜展銘

2024-02-24 急症加價?

公立醫院急症室長年爆滿,但超過一半個案都不是急症,有醫生更形容,急症室接收的大部分個案,都只是基層醫療需要。針對濫用急症室的情況,政府初步研究加價至與私家醫生看齊,是否能夠杜絕濫用呢?市民情願花幾小時輪候急症室,都不向普通科門診或私家診所求醫,背後又是否只為省錢?要真正杜絕濫用,除了加價,是否要有其他服務配套?
記者:潘琪慧

2024-02-17 貴租經濟?

餐飲零售業盼望通關後,旅客回來、生意也會回來。一年過去,旅客不再買買買,窮遊、深度遊取而代之;港人北上消費和外出旅行,亦使本地消費力外溢。四大核心區,旺角、尖沙咀、中環、銅鑼灣,去年吉舖滿街,有調查估計空置率高達一成,但街舖租金仍然上升近一成半,跑贏優質商場,為何市道疲弱,部分業主仍然「企硬」不願減租呢?消費者轉而追求更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商戶就反指租金貴無法減價,市場力量可以自行調節嗎?
記者:董曉鋒

2024-02-10 一路向北

去年年初通關至今,珠海、深圳成為不少港人好去處,除了吃喝玩樂,消費亦越來越日常化。其實早於10多年前,珠三角規劃綱要已經提出「一小時生活圈」概念,正正要把往返珠三角城市之間的時間,減至一小時內。隨著多項基建落成,這個目標亦不再遙遠,是否能促進中港融合?但北上消費日常化,本港各行各業又會受到甚麼影響?
記者:謝月晴

2024-02-03 重啟23條

回歸26年,香港第六屆特區政府重新啟動《基本法》23條本地立法程序。《基本法》23條本身列明,特區政府應自行立法禁止七類危害國安的罪行。相比2002年首次嘗試立法,本港現已訂立《港區國安法》,涵蓋了23條其中兩類罪行,政府今次推出的諮詢草案,會如何涵蓋餘下的五類罪行呢?有意見指條文中關於煽動意圖、國家秘密等定義較以往收窄,會否影響普羅大眾呢?新增的境外干預罪,又會否限制本港政黨組織到海外交流?
記者:張尚賢、李芊芊、李咏潼、潘琪慧

Monday, January 29, 2024

2024-01-27 退休可無憂?

退休想安享晚年,到底需要多少錢?有本地銀行推算,退休後就算過「簡約生活」,65歲至79歲每月預算要12,770元,去到80歲或以上,每月更需要13,870元。強積金作為本港在職人士主要的退休保障,但一直因為回報低、收費高而引起爭議,強積金究竟能否幫助打工仔過安穩無憂的退休生活呢?社會有意見認為,有必要改革強積金制度,當局也曾考慮不同方案,包括將強積年接駁到年金、允許提早領取強積金作首置等,又能否有效運用強積金儲蓄呢?
記者:張尚賢

2024-01-20 公屋「勿管」

公屋屋邨管理扣分制下,涉及環境衛生、公眾安全及嚴重違反租約等九項違規行為,上月起增加扣分分數。監管「加辣」,但以往不時聽到住戶投訴鄰居違規,房署並無嚴厲執法,過去十年,因扣滿16分而被終止租約的租戶亦只有32戶,扣分制到底是否有效?房署目前外判六成屋邨物業管理服務,餘下四成由署方自行管理。業界指出,他們雖然承辦物業管理工作,但涉及違規行為時,最終扣分權仍在房署,到底執法寬鬆應向誰問責?
記者:李咏潼

2024-01-13 北上求「醫」

香港興起北上熱潮,不單只是消費,連北上醫療都成為不少港人的選擇。有港人更加在內地醫院,接受一種聲稱注入臭氧的血液療法,聲稱可以淨化血液、減緩衰老,是否安全呢?內地醫院分為公立和民營醫院,兩者再分為多個等級,監管制度有何不同?港人北上求醫,如何選擇適合的醫療機構,保障自己呢?
記者:李芊芊

2024-01-06 孤獨晚年

世界衛生組織將孤獨列為「迫切全球衛生威脅」,致命效果等同每日吸15支煙。在香港,有需要的獨居和雙老長者估計超過55萬人,面對孤獨晚年,他們的內心世界是如何?很多長者都不會主動尋求情緒支援,社工過去一直在社區,找有服務需要的隱蔽長者;政府亦在施政報告中提出,由關愛隊主動接觸獨老及雙老。但即使識別到有需要的長者,在有限的社區資源下,又可以怎樣對準服務需求呢?
記者:潘琪慧

2023-12-23 責任外判?

多年來,私營安老院舍質素一直被批評參差不齊,間中更會爆出「虐老」事件。為了確保私營安老院舍符合規格,政府會派出督察隊,在不同時段突擊檢查安老院舍。但有曾在私營安老院舍工作的員工透露,院舍即使人手未達標準,但可以推測巡查日子,並在那段時間臨時借調人手「做假數」,以應付巡查,監管機制是否有效呢?現時全港約有77,000個安老宿位,當中不到一半是資助服務名額,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將安老責任交給自由市場是否適當?
記者:謝月晴、黎蕙珊

2023-12-16 高才通一年

高才通推行近一年,截至10月有超過40,000人獲批,單是這個計劃,已經超出當局每年35,000人的「搶人才」目標。高才通申請踴躍,但申請門檻被指偏低,加上申請者無需事先獲聘,如何確保這批高才合符本地勞動市場需要?參考現有幾個主要的輸入人才計劃,2022年約有5,300名人才取得居留權,但回看七年前的2015年,各種計劃其實輸入了超過43,000名人才來港,以此推算只有約百分之12非本地人才,會在香港留足七年,直至取得居留權。「吸人容易留人難」的現象,又會否在高才通重演?
記者:張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