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3, 2017

2017-12-23 細菌反擊時

在抗生素出現前,簡單的割傷,也可能令人細菌感染致死。直至四十年代,人類發現了盤尼西林,然而,細菌並不會坐以待斃。每二十分鐘,細菌便會產生下一代,自然演化下,細菌會自然產生抗藥性。

在各方面大量使用抗生素下,近年終於出現了一些「無藥可治」的抗藥性惡菌。世衛與聯合國已將「應對抗藥性細菌」放入議程;香港衛生署亦擬訂指引,指示普通科醫生和家庭醫生慎用抗生素。到底「濫用抗生素」是否確實存在的問題?
記者:劉偉程

Monday, December 18, 2017

2017-12-16 單車墳場

一年前,內地掀起共享單車風潮,隨時停靠、無線支付的營運模式,被吹捧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然而,內地多個城市近月出現共享單車墳場,數以萬計車況良好的共享單車堆積如山,無人領取。

共享單車迅即出現了在小區、行人路上隨意停泊的亂象,除了公民質素,另一原因是單車投放太多。有統計指單是兩大共享單車公司,2017年已落訂生產3000萬架單車,這種不計需求的瘋狂投資,成功快失敗快,健康嗎?
記者:趙燕婷

Sunday, December 10, 2017

2017-12-09 電子錢包戰

內地手機支付系統進駐香港,跟街市、的士等合作,吸引香港消費者使用。至於本港電子錢包「始祖」八達通,亦於十一月與小商店合作,推出手機支付功能。大部分香港人現時仍未習慣用手機付款,電子錢包公司如何才能搶佔到香港市場?
記者:陳昶詠

Saturday, December 2, 2017

2017-12-02 百年老人

隨著預期壽命提高,香港嬰兒潮出生一代正步入老年,相對於65至85歲的「初老」,85歲或以上的「老老」,甚至百齡「人瑞」,將以更大幅度倍數增加。香港目前有逾3600名人瑞,五年間翻了一倍,他們大多在人生中,沒患上重大疾病,得享長壽,但年紀老邁足以令機能、認知衰退,要面對社交減少、倚賴伴侶或年老子女照顧等問題。這一集走訪數位百年老人,藉了解他們的生活,看看本港安老措施,是否準備好迎接這場「高齡海嘯」。
記者:張璟瑩

Saturday, November 25, 2017

2017-11-25 求助告白

每逢有人不幸輕生,社會各界均呼籲情緒受困的人主動求助。跨出求助這一步有多難?這一集,《新聞透視》訪問了醫生和社工,他們既幫助受情緒困擾的人,同時面對情緒問題,經歷令他們明白情緒受困者的需要,以及現行制度的缺憾。
記者:蔡千紅

Sunday, November 19, 2017

2017-11-18 有房出租

社會房屋共享計劃,在新政府剛上任便已提出,非政府組織積極響應,將空置的單位翻新再出租,然而過程並不容易,究竟這些舊房子改裝到怎樣?期間遇到甚麼問題?資源是否足夠?政府是否有足夠支援?台灣亦有近似的「包租代管」計劃,有何可以借鏡?
記者:趙俊霆

Sunday, November 12, 2017

2017-11-11 新市鎮模式

面對人口增長,過往政府選擇建造一個又一個新市鎮,開拓偏遠地區供市民居住。

新市鎮的理念是「自給自足」,居民即使不離開原區,也可以就學、就業、生活。然而,現存新市鎮已證明「自給自足」難以完美實現,不少居民都要外出上學上班,付出時間成本之餘,亦變相令香港交通承受沉重壓力。

珠玉在前,蕭規曹隨自然無可厚非,但若過往已有失敗例子,政府在發展下一代新市鎮時,又應該如何調整?
記者:劉偉程

Sunday, November 5, 2017

2017-11-04 廢紙危機

由執紙皮的婆婆,到回收商,也淋水「呃秤」,令紙皮發臭發霉,破壞纖維,有內地造紙廠更因而退貨。廢紙變為垃圾,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呢?

香港每年回收的廢紙量近九十萬噸,當中超過九成都是出口內地,隨著內地逐步減少進口廢紙限額,香港的廢紙應如何處理?發展廢紙再造業,是否一條出路呢?
記者:陳昶詠

Sunday, October 29, 2017

2017-10-28 雲上貴州

貴州是全國最貧困省份之一,素有「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說法,貧困人口達500萬。然而當地在2013年訂下大數據的發展戰略,短短四年間經濟大幅改善,2015年及16年,增速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二。

由國企落戶興建數據中心、到全球科技龍頭落戶發展,貴州憑什麼條件,由農村經濟跳級發展高新科技?基層是否真正受惠?這種發展模式,能在其他貧困省份複製嗎?
記者:趙燕婷

Tuesday, October 24, 2017

2017-10-21 跨境大橋

「粵港自駕遊」自二零一二年推出,原來每天配額可讓五十輛私家車駛入廣東省,但五年過去,最終平均每日只有約五輛車北上。港珠澳大橋預計明年三月通車,「港珠自駕遊」對駕駛者又是否有吸引力?而隨著中港貨運量逐年下降,跨境私家車數量受限,客運量不如預期,這條耗資千億的跨海大橋,能否成為大灣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記者:田彩玉

Tuesday, October 17, 2017

2017-10-14 幫你上車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十月中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房屋政策成為焦點,林鄭月娥落實競選承諾,推出「港人首置上車盤」,被形容為將物業居住和投資功能分開,這政策是否真的可以幫助年輕人置業?年輕人接受與否?當物業不能作為投資,會帶來甚麼影響?
記者:趙俊霆

Friday, October 13, 2017

2017-10-07 百日之治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當選時表示,香港「存在頗嚴重的撕裂和積累了很多鬱結」,表明首要工作是「修補撕裂」、「解開鬱結」。然而,她七月甫上任,四名立法會議員被判取消資格,其後黃之鋒、羅冠聰、周永康等十三人入獄,「佔中三子」及多名民主派人士被控公眾妨礙罪,亦開庭審理。連場官司如何影響她團結社會?由面對一地兩檢、大學校園出現港獨標語等大爭議,到處理英國簽證「大塞車」等民生小事,各界對她如何評分?
記者:蔡千紅

Thursday, October 5, 2017

2017-09-30 計劃報廢

「現在的電器很容易壞。」這句話你有同感嗎?這有可能是生產商故意縮短它的使用期限,是商人推動銷售,增加利潤的策略,稱為「計劃報廢」。「計劃報廢」早見於一九二四年,全球多間大型燈泡生產商結盟,合謀將燈泡的壽命限制在一千小時之內。而這種策略現已廣見於消費市場,並以不同形式存在。有生產商以不容許更換電池的方式設計電子產品,引起消費者提出訴訟。
記者:田彩玉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17

2017-09-23 急症告急

流感高峰期間,公院急症室和內科病房都不勝負荷。醫院作為三層醫療系統的第二層,卻成為香港最主要的醫療服務提供者。基層醫療作為市民理應最先接觸到的醫療服務,在資源分配上遠比醫院為少,基層醫療無法壯大,亦令第二層醫療承受更大壓力。每屆政府都提出發展基層醫療,本屆食衛局同樣有此說法,是不是「雷聲大、雨點小」?
記者:劉偉程

Sunday, September 17, 2017

2017-09-16 都是乙肝惹的禍

乙肝患者鄧桂思因為用藥失當,引起急性肝衰竭,兩度換肝後不治。究竟乙肝可以怎樣惹禍?原來帶有乙肝病毒,可以引起肝硬化或肝癌。早年由於無藥物可遏抑乙肝病毒,不少患者乾脆不理會,時至今日,患者可以如何跟進治療?香港八八年起為初生嬰兒注射乙肝疫苗,乃防治工作的起點,然而今年一份調查報告批評香港缺乏防治肝炎的政策,究竟哪些地方做得不足?與台灣相比,哪些地方可以借鏡?
記者:蔡千紅

Sunday, September 10, 2017

2017-09-09 有法必執?

一元賣紙皮婆婆被票控,成為全城熱話,香港法例涵蓋面廣,不少行為都會構成輕微罪行,可能你與我經常都在犯法。例如不取酬抽獎是否有問題?運載貨物期間在公眾地方休息是否阻街?以個人簽證來港擔任演講嘉賓是否違反逗留條件?執法部門是否要有法必執?酌情權應在哪個環節應用?如何取得平衡?
記者:趙俊霆

Sunday, September 3, 2017

2017-09-02 澳門怎麼了?

「天鴿」吹襲澳門後,澳門滿目瘡痍,除了大範圍停水停電外,造成最少十人死亡,逾百人受傷,更要出動澳門駐軍協助災後清理和救援工作。是次風災暴露了與香港一海之隔的澳門,在應對風災的表現進退失據,基建脆弱。由零八年的「黑格比」,到「天鴿」,十年間,澳門的氣象預報和救災應變機制出了甚麼問題?市民抱怨政府颱風前準備不足、颱風時應變不及、颱風後善後不力,澳門的城市管理究竟出了甚麼問題? 記者:張蕭、李朗怡、林芷雅

Monday, August 28, 2017

2017-08-26 地!地!地!

房屋與土地供應不足,一直是特區政府的大難題。要解決問題、增加供應,不外乎要填海、舊區重建、增加建築密度,以至開發新界的棕土,和綠化帶等閒置土地。這些選項過去已在坊間討論多時,但只聞樓梯響,每次都引來不少反對聲音。要落實開發計劃,欠缺甚麼?特首提出進行大辯論,對尋找出路有何幫助?
記者:羅若安、吳璟儁

Sunday, August 20, 2017

2017-08-19 治校記

興德學校被揭發校政混亂,來龍去脈是甚麼?校長作為一間學校的「行政總裁」,權力有沒有制衡?現時以校董會管理學校的做法,有甚麼漏洞?有甚麼需要改善?「影子學生」的出現,有指是因為現時教育局以學生人數分配資源,學校為保資源紛紛「跑數」,實情是怎麼樣?
記者:劉偉程、田彩玉

Sunday, August 13, 2017

2017-08-12 越劏越貴

政府計劃修例,將工廈劏房刑事化,用意是保障居民安全,有些整座都沒有工業活動,風險不高。劏房居民多屬弱勢社群,擔心劏房越劏越貴。香港人人慨歎住房難,工廈劏房越來越靚,成為另類上車盤。工業用地佔已建設土地面積近一成,我們又能否更好利用這些地方呢?
記者:鄺國惠

Wednesday, August 9, 2017

2017-08-05 「毛」聲吶喊

香港現時主要用《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去檢控虐待動物,零六年立法會修訂法例,提高罰則,但修例後虐待動物的事件未見減少,有議員提出再次檢視內容,政府則認為不必。現時的條例,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有何不足之處?一直有團體提出成立動物警察,專責處理相關案件,政府拒絕的原因是甚麼?
記者:劉偉程

Monday, July 31, 2017

2017-07-29 一地兩檢

廣深港段高鐵明年通車,一地兩檢方案終於公布。西九港鐵總站將劃出一個範圍,供內地執行出入境、海關、檢疫等清關程序,內地執法人員有權執行全套內地刑事法律。方案被形容為深圳灣口岸的翻版,深圳灣口岸容許港方在內地全權執法,為何方案調轉在香港執行會引起爭議?法律上有多大機會被挑戰呢?
記者:吳璟儁

Monday, July 24, 2017

2017-07-22 古法治港?

法例規定,不准於圖書館內「讓菲林曝光」,手機呢?汽車撞到馬、牛、驢、騾、豬、綿羊及山羊等七種動物,司機要即時停車報警,貓狗呢?以大型飛機的法例來規管無人機,合適嗎?法律往往落後於時代變遷。個人可以透過司法覆核,挑戰過時法例,不過訴訟費用、時間等門檻甚高;法律改革委員會也負責提出法例改革建議,然而多年來不少建議書被束之高閣。古法治港,帶來甚麼後果?
記者:蔡千紅

Sunday, July 16, 2017

2017-07-15 議員宣誓案

立法會議員宣誓風波,梁頌恆、游蕙禎兩人早前已被取消資格,另外四人,前途終有定奪。高等法院的裁決,對將來議員宣誓是否有更清楚的規範?議員被取消資格所引發的立法會補選,將為政治形勢帶來甚麼變化?
記者:吳璟儁 / 羅若安

Monday, July 10, 2017

2017-07-08 賣相

超市和街市裏排得整整齊齊的蔬果色澤新鮮,大小勻稱,就像是工廠的標準生產,我們或會問:這種「標準美」究竟是怎樣來的?而不合標準的下場如何?有團體正在默默地拯救這些「醜樣食物」,目的不僅是為了不浪費,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但在這個過程,卻耗用了不少人力、運輸等資源,最有效的方法,是否應該從源頭減少浪費?消費者又是否需要檢討固有的「審美標準」呢?
記者:羅若安

Saturday, July 1, 2017

2017-07-01 新政

回歸二十年周年,新班子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宣誓就任。新班子中,上屆三名司長留任,而十三名局長超過一半來自上屆班子,以全部十六名問責官員計,具公務員背景的有九人,其中七人當過政務官,比例較上屆多。香港是否欠缺政治人才培訓?新班子會展現甚麼管治手法?林鄭月娥多次強調,要展示管治新風格,並以增加教育開支為起點,由不同政治光譜的團體合作推動民生政策,往後她能否修補社會撕裂,又會面對甚麼挑戰呢?
記者:吳璟儁

Thursday, June 29, 2017

2017-06-24 疫苗戰

本港初生嬰兒一歲半前,可免費注射14次疫苗,近年外國反疫苗浪潮蔓延全球,本港有部分家長提出零疫苗。除了擔心疫苗對小朋友健康有影響,亦質疑疫苗實質的效用。到底為何沿用多年的疫苗會開始被懷疑?疫苗的副作用有多少?反疫苗的影響又有多大?科學上應如何取捨?
記者:趙俊霆

Monday, June 19, 2017

2017-06-17 回歸廿年之「一張選票」

基本法附件說零七、零八年決定是否實行普選,中央一零年承諾一七年先普選行政長官,再研究如何全面普選立法會,不過一五年的政改失敗告終。回歸前有「民主抗共」的說法,這股「抗共」情緒並無隨著時間而減退,反而在政改期間升溫,甚至個別人士出現「港獨」訴求。

本集由兩位政壇人物,劉慧卿與葉劉淑儀,以一張選票,透視香港民主進程凸顯的內地與香港矛盾。
記者:鄺國惠、吳璟儁

Monday, June 12, 2017

2017-06-10 回歸廿年之「一幅土地」

回歸二十年,不同意見令議政時間增加,西九推倒重來,土地至今仍然空著。近年多項大型工程也受拖延,譬如港珠澳大橋、新界東北發展等。

有人認為是香港這二十年的縮影︰事事諮詢,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也有人反對官意壓倒民意,說西九精神是人人參與。諮詢,是開明社會的必要條件,但港英年代的高效施政已一去不復返。環視鄰近城市急速發展,香港人的選擇是甚麼?本集以一幅土地,透視二十年間香港發展與諮詢的矛盾。
記者:鄺國惠、吳璟儁

Sunday, June 4, 2017

2017-06-03 回歸廿年之「一紙判令」

基本法承諾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當年有草委認為,港人治港即港法治港。九七後香港繼續實行普通法,享有司法獨立及終審權。

兩制衝突先體現在法庭上。回歸二十年先後五次釋法,法律界反應激烈。釋法,有否令法治受破壞?佔領行動提倡公民抗命,試圖以違法手段達致政治目標,亦出現市民不服從法院裁決。佔領,有否令法治受損害?

本集由兩位法律界人士梁愛詩、吳靄儀,以一紙判令透視二十年間內地與香港法治的矛盾。
記者:鄺國惠、吳璟儁

Saturday, May 27, 2017

2017-05-27 共享新時代

共享經濟是將閒置資源再分配,讓有需要的人借用資源,擁有剩餘資源的人得到回報,令整體經濟資源更有效運用。「共享」概念早已於外地發展,書本、住家飯、手袋......能夠共享的物品應有盡有,不少大都市則有共享汽車、單車,解決交通擠塞問題。不過,共享經濟在香港仍然是新事物,甚至有人借共享經濟包裝傳統生意。如何真正發揮「共享」概念,讓社會資源更有效運用?
記者:吳璟儁

Tuesday, May 23, 2017

2017-05-20 醫療失誤

兩度換肝的鄧桂思,本身患有乙型肝炎,她之前的肝衰竭,被揭發是腎科醫生開高劑量類固醇時,漏開遏抑乙肝病毒的藥所致。同類事件八年前亦曾發生,一個腎病病人因而喪生。為何同一失誤一再發生?病者或家屬要追究醫護人員失誤,困難重重,現行制度是否如公眾印象「醫醫相衞」?有何制度性方法追究及減少失誤?
記者:劉偉程、田彩玉

Monday, May 15, 2017

2017-05-13 有失身份

載有全港選民資料的電腦失竊,一時間人心惶惶。被盜用資料會有甚麼後果?深圳一名男人身份被盜用四處借貸,捲入至少三十二宗訴訟,涉及八千萬元人民幣債務。一名港人在羅湖丟失銀包後惹禍上身,有人利用其身份登記信用卡透支,更開戶口洗黑錢。究竟個人資料可以在哪些渠道洩漏?如何提防?
記者:蔡千紅

2017-05-06 諮詢是甚麼?

西九文化區忽然多了一座「故宮」,政府先與北京簽署備忘錄後諮詢,更沒有招標下直接委任建築師,引來不少反響。過往政府在公共決策上,標榜香港有數百個諮詢委員會,是「諮詢式民主」,近年卻經常被批評為「假諮詢」。外國已由公眾諮詢(public consultation)轉為公眾參與(public engagement)制度,香港是否落後?為何近年越諮詢越沒共識?
記者:羅若安

Tuesday, May 2, 2017

2017-04-29 給我一個肝

每次有換器官新聞都引發很多人關注,不過香港每百萬人中,每年僅有不足六人捐贈器官,屬世界較低比率,只是西班牙及克羅地亞的七分之一。為何本港器官捐贈率持續偏低?外國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鏡?預定默許捐贈器官政策,又是否可行?
記者:趙俊霆、田彩玉

Tuesday, April 25, 2017

2017-04-22 公路危機

不時聽到有車撞石壆翻側,幾個月前鯉魚門道一輛巴士撞石壆,造成一死十八傷,事件屬罕見意外,還是道路設計上的陷阱?香港的公路設計有無問題?二零一六年,屯門公路發生二百三十一宗交通意外,平均三十八小時一宗,遠超其他公路的意外宗數,公路隱藏甚麼危機?
記者:田彩玉

Monday, April 17, 2017

2017-04-15 歷史的缺頁

政府一直以內部的行政指引去管理檔案。對比英國、美國、澳洲以至中國,香港是少數發達地區沒有訂立檔案法。政府堅持現時的檔案管理行之有效,然而多年來卻接連出現檔案不全的事件。

政府檔案保存得好,是適時公開檔案的前提,外國有相關法例解封檔案,供社會大眾了解和評鑑政府過去的決策過程。多年來一直有意見指應訂立檔案法及公開資訊法,法改會亦已成立小組討論。立法與否,當中的考慮和障礙是甚麼?
記者:劉偉程

Monday, April 10, 2017

2017-04-08 必爭之地

創新科技,是當今的必爭領域,很多國家地區都說要著力發展,香港也說了二十年,但為甚麼仍落後於人呢?旁邊的深圳創科發展一日千里,兩地一河之隔,分別在哪?在兩地之界的落馬洲河套發展科技園,能否促進香港的創科發展?兩地能否共享這必爭之地?
記者:趙俊霆

Sunday, April 2, 2017

2017-04-01 請勿靠近家門

「鄰避」來自英文NIMBY,即是Not In My BackYard「不在我家後院」。隨著社會進步,地區規劃更尊重民意,「鄰避」成為很多發達國家或城巿面對的規劃問題。

社署五年前推動在全港各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至今部分中心仍然沒有永久會址。明愛位於荃灣的大樓重建,本預留位置給全樂軒,最終因地區人士反對而告吹。另外,房屋供應短缺,政府覓地建公屋也遇上地區反對。鄰避,可如何應對?
記者:蔡千紅

Sunday, March 26, 2017

2017-03-25 工人不應求

本港大型基建及建屋工程蓬勃,建築商指年年月月工人短缺,個別工種日薪超過二千元,必須輸入外勞以應付需求,但註冊建築工人四十二萬人,有本地工人說開工不足,到底孰真孰假?香港失業率近年維持低於百分之四,「全民就業」年代,有些行業少新人願入行,招聘廣告長期無人問津,還有何選擇?
記者:田彩玉

Sunday, March 19, 2017

2017-03-18 覆水難「修」

天花滲水,要徹底解決水患可謂要過五關斬六將:尋找滲水源頭,確定責任誰屬,落實維修方案,有個案拖近十年都未解決,問題出在哪?現時水管多藏在牆內,樓宇壽命比水管壽命長,舊樓越來越多,有何方法處理滲水問題?水管滲水漏水的源頭業主往往諸多推搪拖延維修,有何方法根治問題?
記者:羅若安

Friday, March 10, 2017

2017-03-11 我的理財哲學

今屆政府發表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社會對「應使則使」與「應使不使」有不同意見,紓困措施推行多年,政府奉行量入為出理財原則,令財政儲備增加至近一萬億元,是否要繼續沿用這套理財哲學?如何令社會資源分配得更好?
記者:趙俊霆、田彩玉

Sunday, March 5, 2017

2017-03-04 拆局

特首選戰進入下一階段,林鄭月娥獲多個建制派商會、政黨支持,以最高提名票「入閘」;民主派近三屆選舉,首次不派人出戰,三百多名選委,分別提名曾俊華和胡國興。不少選委表明,提名候選人不代表最終投票支持,三名候選人比拼的是政綱?是來自北京的祝福?還是甚麼?如何在最後數星期,爭取過半選委票支持當選呢?民意又會發揮甚麼作用呢?
記者:吳璟儁、鄺國惠

Sunday, February 26, 2017

2017-02-25 曾蔭權入獄

前特首曾蔭權五年前被傳媒揭發接受連串利益,經廉署調查後,律政司年半前正式落案起訴。三項罪名第一項是行政長官接受利益,第二、三項是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針對他沒向行會申報與數碼牌照申請者的物業往來,及向物業設計師受勳。

第一項罪名,上周五陪審團無法作出裁決,第二項裁定罪名成立,第三項罪名不成立,本周三法官判曾蔭權監禁二十個月。曾蔭權案的來龍去脈為何?曾經是香港最高級的官員,為何會成為階下囚?
記者:蔡千紅、陳淑欣、趙俊霆

Sunday, February 19, 2017

2017-02-18 七警案

一四年「佔領行動」期間,七名警員涉嫌將一名示威者抬至添馬公園一個暗角毆打,早前法庭已裁定該示威者在另一關連案件中,曾潑液體到警察身上,判監五星期。事發後兩年多七警案有判決,七名警員部分控罪成立,即時還押。控辯雙方法庭上說了甚麼?法官接納哪些證據?為何有這樣的判決?
記者:蔡千紅、陳淑欣

Sunday, February 12, 2017

2017-02-11 挑戰權威

「人貴言重」,權威人士說的話,很容易引起別人重視,心理學上有權威效應,民眾傾向相信權威人士的言論,但這些言論是否一定正確?要打破權威組群的固有想法有多難?
記者:趙俊霆

Monday, February 6, 2017

2017-02-04 入閘

林鄭月娥、曾俊華獲中央批准辭任司長,先後宣布參選,與葉劉淑儀和胡國興,展開提名爭逐戰。林鄭月娥辭職兩天獲批,被視為中央屬意的特首人選,曾俊華擺出處於弱勢的形象,公關工程在網上獲很大迴響;較早起步的葉劉淑儀,形勢被兩人蓋過,承認有支持者轉向;胡國興不被看好,但他是唯一表態承諾在「八三一」框架以外重啟政改。四人如何破局爭取民意和提名票?民主派在提名階段以「反操控」為目標,又會如何影響「入閘」形勢?
記者:吳璟儁、鄺國惠

Monday, January 30, 2017

2017-01-28 迷「網」

在網絡世界,網民自由快捷地提供訊息內容,但訊息的真偽是否被忽略了?似是而非的「新聞」及「內容」動輒在網路上傳播多年,反覆炒作及改篇傳播,帶來了甚麼後果?
記者:陳淑欣

Monday, January 23, 2017

2017-01-21 施政報告

梁振英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是否真的能放開顧忌,實踐競選承諾?強積金容許僱主的供款抵銷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取消強積金對沖,打工仔有否得益呢?資方反應如何?全民退保、標準工時,有沒有時間表呢?
記者:羅若安

Monday, January 16, 2017

2017-01-14 銀髮無價寶

香港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不少公司定在六十歲。退休人士擁有豐富的職涯和生涯經驗,是寶貴的人力資源,但政府沒具體政策善用他們,舒緩未來勞動人口短缺。有社企牽頭為年長員工做工作配對,效果怎樣?遇到甚麼困難?
記者:羅若安

Sunday, January 8, 2017

2017-01-07 鐵路迷蹤

南區居民期待二十年的南港島線剛通車,會對區內帶來甚麼變化?政府逐步實現「公共交通運輸,以鐵路為骨幹」的願景,但部分線路早在六、七十年代已作規劃,發展滯後五十年,以致居民叫苦連天,何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