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14, 2014

2014-12-13 權與限

數年前,政府提出修訂版權條例,將部分侵犯版權行為刑事化,引起廣泛關注,更被網民稱為「網絡廿三條」,擔心近年非常盛行的「惡搞」、「二次創作」等會被入罪。2012年的版權條例修訂,草案最終因立法會有議員「拉布」,未能付諸表決。本年中條例草案捲土重來,現正在法案委員會討論階段。新修訂加入戲仿、評論時事、引用等豁免刑事及民事責任。當局和版權擁有人,都希望盡快通過新修訂。而對網民來說,最受關注的焦點,是有否足夠保障,會否仍有機會誤墮法網。有團體提出,加入「個人用戶產生內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或者開放式「公平使用」豁免,但未獲接納。版權法例的「權與限」應如何平衡?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版權物可謂無處不在,歌曲、影片、漫畫、書籍等都是「版權所有」,不少這些版權物,使用要付版權費,複製要付授權費,出租就要付租賃權費。近期一批本港出版社及作者,更提出新增一項「授借權」(public lending right)費用,即是公共圖書館借出書籍,按次付一定費用,但引來質疑,收費會否令資訊流通和知識傳播受阻礙。
記者:宋紫晧

Wednesday, December 10, 2014

2014-12-06 佔中自首

佔領行動持續兩個月,佔中發起人在一片爭議聲中,終於兌現承諾投案自首,並呼籲佔領者盡快撤離。佔中發起人朱耀明及參與者陳日君均表示,早在行動初期已想自首,但在學生一再反對下,自首行動一拖再拖。陳日君形容佔中運動失敗,佔領行動失控,學生早應該撤離;現時佔中三子自首,是否遲來的呼籲?

另一邊廂學生把行動升級,發動支持者包圍政總,結果釀成暴力衝突。部分佔領者組成「雨傘民意日」,搜集佔領者對未來去向的意見,將抗爭轉型、走進社區是其中一個意見。佔領行動在繼續升級與轉型、退與不退之間的困局中,何去何從?要走進社區又要有甚麼部署呢?
記者:鄺國惠

Sunday, November 30, 2014

2014-11-29 藍綠對決

11月29日台灣將舉行歷來最大規模的「九合一選舉」,所謂九合一,是指九個級別的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於同一天舉行。台北、台中等直轄巿會選出市長及市議會,縣、巿,以至原住民,都會選出地方公職人員,合共超過一萬一千人。當中六個直轄市,特別是台北及台中,選情最受關注。

台灣的政治版圖,向來有所謂「藍天、綠地」,以中部的濁水溪分界,北面是藍營國民黨的勢力範圍,南面則是綠營民進黨的根據地。包括將升格直轄市的桃園市,台灣將會有六個直轄市,大部分由國民黨執政,南面兩個是民進黨的,不過今次選舉,可能扭轉這格局,台北巿和台中巿,可能變天。

台北向來是國民黨票倉,這次的候選人連勝文,是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兒子,選前民調卻落後於對手超過十個百分點。對手是台大醫院教授柯文哲,柯本身親民進黨,這次參選打出無政黨的旗號,而民進黨為其輔選。台中候選人是做了十三年市長的國民黨胡志強,對手是九年前的手下敗將民進黨林佳龍。選前民調顯示胡落後,國民黨正全力催谷。

目前廿二個市、縣的地方政府,十五個由國民黨執掌,選前民調話,國民黨可能會損失五個。當中台北台中的選情,對未來台灣政治勢力分布影響甚大,攝製隊將走訪台北、台中,報道國民黨在最後階段,有何策略力保藍天,選舉當日,請來嘉賓分析結果。
記者:蔡千紅

Wednesday, November 26, 2014

2014-11-22 藍天告急

台灣將於11月29日舉行地方選舉,六個直轄市(台北、新北、台中、高雄、台南,以及將升格為直轄市的桃園縣)將選出新市長,同一天亦會選出市議員、其他縣市長、議員等九級民意代表,故稱之為「九合一選舉」,以節省以往幾乎年年有選舉的龐大開支。《新聞透視》將一連兩集,於選前分析台灣選情,並直擊開票情況,分析結果對2016總統選舉的影響。

自上世紀末,台灣政治版圖以濁水溪為界,北部是泛藍選民的基本盤,南部則以民進黨支持者居多。六大巿當中,台北、新北、台中及桃園,現時均由國民黨執掌,民進黨則穩守台南、高雄。然而,總統馬英九民望近年在谷底徘徊,輔選天王變票房毒藥,今年再發生太陽花學運等事件,國民黨選情進一步被拖累。除了新北巿長朱立倫競逐連任,勝券在握,最新民調顯示,國民黨在大票倉台北及台中兩巿的巿長選舉,皆不能穩勝。

攝製隊將走訪台北、台中、新北三地,報道國民黨在最後階段,有何策略力保藍天。
記者:蔡千紅

2014-11-15 日理萬「機」

空域、跑道有限,但要飛的機就越來越多。在高峰時段,香港機場每小時有高達六十六班飛機升降,只差兩班就達致飽和。飛機升降的擠塞問題,是否可以靠興建多一條跑道解決?要提高香港的競爭力,多一條跑道是否必不可少?
記者:陳淑欣

Sunday, November 9, 2014

2014-11-08 街市變貨倉

食環署轄下一百個街市當中,有街市出租率只有三成,街市變得十室九空,無人無貨,只剩下招牌和雜物。即使平日感覺熱鬧的街市,100%出租率背後,部分竟是貨倉、儲物雪櫃多於做生意的。食環署正進行顧問研究,探討街市空置率、街市定位、改善設備等。當中最舊的街市,已有57年歷史,今天的街市,面對領匯、超市的競爭,街市設計、布局人流,以致租金水平,怎樣才可與時並進?有業界建議,參照台灣、新加坡,將部分街市改革成特色食肆,當街市改革成超市或食肆,又是否符合街市的定位?應付到居民的需求?
記者:何嘉敏

Sunday, November 2, 2014

2014-11-01 無人駕駛

無人機科技日趨發達,機身體積越來越小,用途也越來越豐富,消閒娛樂、高空監察、搜索拯救、生態研究、土地測量等等,無人機皆可派上用場,連政府部門也陸續引入無人機執行各種任務。無人機甚至改變了拍攝生態,過去需以上萬元租用直昇機拍攝高空鏡頭,現在只需花費數千元購買包括拍攝器材的無人機,即可用於拍攝電影、婚宴、自然景色等,成本低廉,穩定程度更隨科技發達日漸提升。

然而,無人機的普及觸發監管危機。試想像以下情形:你於居所窗戶外發現遙控直昇機鏡頭,隨時拍攝你的私人生活;初學人士利用直昇機拍攝景點,近距離拍攝古迹卻未能控定機身…… 究竟使用無人機是否有例可管?

民航處表示,會因應國際規管要求的進展,檢討現行無人機的操作準則。究竟應否監管無人機?如何監管才是恰到好處?這一集《新聞透視》將透視現行無人機科技發展帶來的危與機。
記者:蔡千紅

Sunday, October 26, 2014

2014-10-25 對話之後

示威者佔領金鐘、銅鑼灣、旺角已近一個月,警方曾多次嘗試清場,但以旺角為例,早上清場後傍晚又有大批示威者聚集,這個多星期,警方已出動警棍,但示威者未有退意,佔領運動短期內會否結束?金鐘中信大廈業主及小巴公司分別向法庭申請禁制令,法庭亦已批出,禁制令如何執行?能否令示威者撤離部分路段?

周二政府與學聯終於展開對話,雙方立場南轅北轍,對話是否能夠解決紛歧?部分示威者要如何看對話?未來能否設立多方對話平台?佔領行動如何收場?
記者:何裕恆/趙燕婷

2014-10-18 石屎之林

香港市區有數以百萬棵樹木,不少更鄰近公眾出入或居住的地方。但位於私人地段的樹木,缺乏政府的監管,單靠業主或物管公司自發修護,是否足夠?

坊間修讀樹木管理和樹藝課程繁多,但內容及獲得的資格不一,就算是註冊樹藝師,也未必有足夠的實戰經驗,處理有問題的樹木。加上政府沒有規管,修護樹木須要有的專業資格,部分承辦商可能處理不當,市民應該如何分辨?
記者:陳淑欣

Thursday, October 16, 2014

2014-10-11 對話‧對峙

由學生罷課集會演變成佔領多處鬧市的行動,政府與學聯籌備一星期要對話,雙方卻在對話前夕鬧翻。學生組織、佔中三子與泛民,共同提出第二波的「不合作運動」,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隨即宣布,對話基礎被動搖。金鐘,銅鑼灣,旺角示威者依然聚集,交通依然受影響。佔領行動如何收場?對社會帶來甚麼影響?對未來的政制民主化是禍是福?
記者:鄺國惠/何裕恒

Monday, October 6, 2014

2014-10-04 佔中僵局

人大常委會通過政改決議,定出普選行政長官框架,隨之而來的學生罷課,闖入政總東翼空地,警方驅散示威者,提前佔中,大量群眾因封路未能到達政總,變成佔領馬路,銅鑼灣旺角尖沙咀馬路都一度被佔領,發起人都說無力叫停。事件為何由小變大,擴散到其他地方?佔領影響有多大?群眾是否願意撤退?僵局怎樣打破?
記者:鄺國惠/趙燕婷/宋紫晧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2014-09-27 有色世界

近年部分港人對內地人的看法負面,有網民甚至組織遊行示威,當街指罵內地遊客和新移民。教育學院一項研究顯示,超過半數受訪港人認為,新移民享用本港福利較貢獻多,分別有近四成受訪者認為,新移民損害香港經濟前景,甚至增加罪案問題。認為內地人與港人不同本身並無問題,但如果因而在對待內地人時有差別,就可能成為歧視行為。不同研究正正顯示,新移民普遍認為在工作和社交上,都受到不平等待遇。

平機會建議檢討歧視條例,其中提出應否將公民身份和國籍等,列入種族歧視條例保障範圍,即是內地新移民和遊客,即使與我們同種同族,都有機會受到法例保障,現正諮詢公眾三個月。到底甚麼是歧視?支付新移民較低工資,是歧視抑或差別待遇?稱呼內地遊客為「蝗蟲」,是族群中傷抑或言論自由?立法規管歧視內地遊客和新移民,是否就能夠改變港人對內地人的觀感?
記者:趙燕婷

Thursday, September 18, 2014

2014-09-18 聯合聲明--民主回歸夢

《中英聯合聲明》最大程度紓解了當年港人對前景的憂慮,「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令不少港人憧憬九七之後當家作主。但三十年來,社會變遷,人心思潮改變,本集透過論政團體「匯點」各個成員的聚散,呈現香港政情變化、新問題湧現,以及聯合聲明的精神放諸今天能發揮甚麼作用。
記者:鄺國惠

Friday, September 12, 2014

2014-09-11 角力三十年

《中英聯合聲明》處理香港前途問題,過程曲折,中英多番角力。簽訂後,中方透過草擬基本法落實聯合聲明,英方則利用過渡期的政策,推動民主化,兩國談判角力並未完結。

專訪曾參與中英會談及過渡期事務的政治人物,回顧前途談判前後的歷史,道出《聯合聲明》的意義,並剖析這段歷史對現今管治造成甚麼影響。
記者:鄺國惠

Thursday, September 4, 2014

2014-09-04 伊波拉解毒

伊波拉於1976年在扎伊爾(剛果民主共和國前身)首次出現,由於疫情發生在伊波拉河附近的一處村莊,該病由此得名,由當時起,這種病一直出現零星個案,確診個案曾發生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加蓬、蘇丹、科特迪瓦和烏干達,初期爆發,人類感染的死亡率接近九成,整體而言,死亡率達六成。今年3月,伊波拉再次在西非大規模爆發,至今已有5個國家超過千五人受感染,八百多人死亡,當中更有當地醫生死亡及美國的醫生受感染,引起全球關注。

伊波拉並非全新品種病毒,為何數十年來,西方國家、亞洲地區對伊波拉甚少關注,今次卻相反?香港在全球化之下,出現伊波拉的機會有多大?
記者:何裕恒

Sunday, August 31, 2014

2014-08-28 澳門十五年

在葡萄牙管治,賭業還未開放之時,澳門人主要從事各類輕工業,惟回歸前數年,工業紛紛北上設廠,加上治安欠佳和金融風暴,當時澳門幾乎陷入谷底,1996年至1999年更經歷了經濟負增長。

回歸後,隨著賭業進一步開放,帶動相關服務業,澳門經濟從谷底反彈,博彩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一半,人均GDP位於世界前列,失業率則是全球最低的地方之一。不過,社會上開始有聲音,認為澳門過度倚賴博彩業,產業發展單一,青少年不滿政府沒有投放資源在其他行業,加上自由行帶來的民生影響,究竟哪些人在這個大環境轉變中受惠?哪些人會感到不滿?民怨何來?

自從六十年代「一二三事件」後,澳葡政府除對葡人或土生葡人權益重視外,對社會事務基本上採取相對放寬的態度,誠如在香港人眼中,澳門一直是個相對平靜的小島。直至回歸後,「歐文龍案」讓澳門人開始留意管治問題,再到今年中,二萬人上街要求撤銷「離補法案」,有人視之為部分澳門人,對特區政府管治不滿的一個爆發點。傳統的澳門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學者、以至今次大規模社會運動的搞手「澳門良心」,均指出這次歷來最大型示威,其實代表著澳門人對政府管治的不滿,例如沒有改善醫療、教育,公營房屋不足,樓價上升等。

新聞透視在澳門特首選舉之際,深入探討澳門回歸十五年來的巨變,及未來面對的挑戰。
記者:何裕恒

Saturday, August 23, 2014

2014-08-21 老有所依

有沒有想像過,自己的退休生活是怎樣?要儲蓄多少錢?有學者指,退休後仍想繼續中產生活,最少要儲蓄1500萬元,但強積金每月上限只有$1800,以平均壽命八十五歲計算,單靠強積金,可以捱多少年?過怎樣的生活?

三十年後,香港每三人便有一位長者,生育率低,養兒防老未必行得通。八十年代初已討論中央公積金,九十年代討論的老年金,扶貧委員會邀請學者探討退休保障問題方案,六月底有研究結果,政府八月公開報告,哪個方案可取?社會要付出多少才能保障長者最基本的退休生活水平?錢從何來?

全民退休保障在社會討論多年,面對長者社會日漸形成,退休保障制度始於足下。
記者:何嘉敏

Thursday, August 21, 2014

2014-08-14 越住越細

「一家八口一張床」,這些獅子山下的故事耳熟能詳,一家人擠於一個板間房,或一房一廳的單位,並非新鮮事。

戰後唐樓,一個單位普遍為一千呎,大部分家庭只能租用這些單位間出來的板間房或套房。但隨著中產及小家庭誕生,八十年代中,獨立的小單位湧現,逾一半的新落成單位,面積只有四百呎以下。人均面積或許大了,但單位面積卻縮小了。

踏入九十年代、千禧年代,縮水樓、發水樓登場,單位面積被窗台露台佔據,新落成單位實用面積竟可剩下二百多呎。今天,177呎單位誕生,廳與房,要二選一,廚房只剩下一個灶位,究竟是誰搬走了香港人的單位面積?是香港人喜愛細單位,還是樓價高企下被逼無奈接受?我們為了住,單位可以縮到多小?本集新聞透視,將解讀「越住越細」背後的迷思,前因與後果。
記者:何嘉敏

Thursday, August 7, 2014

2014-08-07 重建困局

目前香港已有約5000幢樓齡超過50年的舊樓,其中一半失修或明顯失修,而每年又會新增500幢50年的舊樓,但重建的步伐緩慢,追不及舊樓的增長,土瓜灣有舊樓等不及重建便已成為危樓,才作出優先重建處理。單靠私人發展商及市建局的重建安排,何時才能滿足重建需求?

為了加快重建,市建局推出的《需求主導》重建模式,接受舊樓業主提出申請。自一一年計劃開始,共接獲110宗申請,但只有8項申請成功。市建局表示因項目虧損,正檢討計劃,或會提高申請門檻。未能等及重建的舊樓怎辦?業主與私人發展商合作,又是否出路?政府要市建局自負盈虧,是否合適?公帑資助重建的話,納稅人負擔又有多大?舊樓業主可否也有其角色?
記者:陳淑欣

Thursday, July 31, 2014

2014-07-31 又打蒼蠅又打虎

中共政治局前常委周永康因為貪腐,星期二被正式立案審查。過去內地反貪,有所謂刑不上常委,今次卒之打破這個說法。周永康的貪腐網絡龐大,涉及四川幫、石油幫、政法幫,同家屬四大版塊,牽連甚廣。中央早就說過,反貪要老虎蒼蠅一起打,今次打到政治局前常委,反貪腐是句號還是頓號呢?

自從習近平上台,反貪風暴越演越烈,深度及跨度都是前所未見,四川幫、廣東幫、山西幫、江西幫、天津幫、石油幫、政法幫、秘書幫等,今次連被視為大老虎的周永康也打下,究竟習近平還有何後著?中共權力會如何重新分配?
記者:全組記者

Thursday, July 24, 2014

2014-07-24 糖的疑惑

你今天吃了多少糖?一罐可樂已含十茶匙糖。即使你今天沒有喝汽水,咖啡奶茶沒有加糖,但原來食物製造商已為我們於麵包、奶、乳酪、醬汁等加了糖,吃一頓早餐,可以不知不覺間吃了十茶匙糖。在美國,平均每人每天進食二十茶匙糖。糖本身容易被吸收,化成血糖,攝取糖份越多,中央肥胖的機會及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亦隨之增加。世衛今年三月諮詢各界,建議把每人每天糖攝取量減半至二十五克,即相等於六茶匙,若以此為標準,你今天超了標沒有?如何「減糖」才健康?食物生產商、廚師們為何要大量加糖?本集找來營養師、食物生產商、廚師、學者等,解開糖的種種疑惑。
記者:何嘉敏

Friday, July 18, 2014

2014-07-17 知識改變命運

在中國,知識是否可以改變命運?農村家庭深信不疑,期望子女擺脫父母舊路,力爭上游,唯一途徑就是讀書。不過,在大城市,無論是農民工,還是經濟條件較好的中產家庭,想讓子女有一個學籍,困難重重,有家庭慨歎與其說知識改變命運,不如說是政策改變命運。民工子弟就讀的學校,缺乏資源,年輕老師大部分也是來自農村,教導這些農民工子女,彷彿看到自己從前的身影,求學問以擺脫貧窮,事實上又有幾多人可以做到?在北京,一個有大學學歷的農村子弟,努力打拼,可是,在這個繁華都市,他說這一切都與自己無關,工作幾年下來,與這個城市仍然存在巨大莫名的距離感。
記者:許少芬

Saturday, July 12, 2014

2014-07-10 發展綠化地

政府去年在施政報告提出,研究改劃綠化地帶興建住宅。近日政府陸續建議,改劃全港七十幅綠化地帶,興建八萬九千個公私營單位,正諮詢區議會及城規會,但遭到居民及環保團體反對。究竟當初規劃時,綠化地帶的作用是甚麼?是生態價值高的保育區,抑或發展區的儲備?綠化地帶可否改劃建屋?如果可以,又應該興建哪一類型房屋? 記者:趙燕婷

2014-07-03 香港有古考

港鐵沙中線土瓜灣站地盤掘出宋元遺蹟,一口宋元方形古井,顯示一千多年前啟德一帶已有人居住,甚至可能是相當興旺的村落,有說這考古成果的重要程度,可超越上世紀五十年代發現的李鄭屋漢墓,亦有考古學家有不同意見。本應於2018年通車的沙中線,由於考古工程擴大,通車日期也成為「主觀願望」。究竟考古與發展該如何平衡?香港有多少考古學家?過去的出土文物,至今有多少人關注?考古是為了追本溯源,如何處理出土文物才是最佳方法?本集《新聞透視》將到訪多個古蹟遺址,探視它們的現況,透視考古在香港的發展。
記者:蔡千紅

Thursday, July 3, 2014

2014-06-26 鳳凰再續?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進行得如火如荼,每屆世界盃都必掀起熱潮。足球,是香港最多人參與的運動之一,為了支持心愛球隊,球迷們不惜花費金錢,以至通宵達旦都要收看賽事轉播,但不少人的熱情只限於外國球賽,近年,本地球賽受到冷待,入座率一直沒甚起色。

09年政府撥出6000萬元,予足球總會實行為期三年的「鳳凰計劃」,用以改善足總管治和提升足球水平。計劃實行,令足總架構和規模擴大,新的足球聯賽來季上馬,但興建訓練場地方面停滯不前,代表隊的世界排名遠遠未達計劃所訂的目標,計劃的實際成效受到質疑。現時足總再向政府申請多幾千萬元,用於未來五年發展,政府應否再撥公帑資助?

本港足球曾經有過風光的年代,前本港甲組球員和球迷都慨歎,香港足球早已不及當年勇,在他們眼中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仍然投身本地足球的,又要面對哪些困難?他們如何看將來的發展?本集將詳細探討。
記者:宋紫晧

Thursday, June 19, 2014

2014-06-19 衝擊背後

上星期五(13/6)立法會財委會審議東北發展計劃的前期工程撥款,會場外由下午起便有數以百計示威者集會。有議員在會內拉布,試圖拖延撥款,到晚上八時四十五分,主席宣布停止討論議案,即時表決。場外部分示威者推倒鐵馬,試圖衝進立法會,期間有人以竹枝撬門,以鐵馬撞玻璃,示威者與警方在玻璃門內外展開攻防,有玻璃裂了,門也撞穿了,警方施放胡椒噴霧,立法會財委會宣佈休會。其後大批警員增援,到凌晨清場,二十一人被捕。

原本的一次集會,為何會演變成暴力衝擊?衝擊者是誰?東北發展計劃討論多時,村民及原居民爭取的是甚麼?他們又如何看這次事件?
記者:新聞透視全組

Friday, June 13, 2014

2014-06-12 一國兩制白皮書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0日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白皮書全文約2.3萬字,分五個部分介紹了「一國兩制」政策的由來和在香港取得的實踐成就。白皮書指,「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遇到了新情況新問題,香港社會還有一些人沒有完全適應這一重大歷史轉折,特別是對「一國兩制」方針政策和基本法有模糊認識和片面理解。目前香港出現的一些在經濟社會和政制發展問題上的不正確觀點都與此有關。

回歸已快十七年,近日香港正就政改問題討論得如火如荼,中央與泛民各不相讓,有人揚言要佔領中環,這時國務院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白皮書,有何玄機?
記者:鄺國惠/許少芬

Friday, June 6, 2014

2014-06-05 廚餘出路

香港每日棄置超過三千幾公噸廚餘,回收後可轉化為能源、堆肥、加工成為飼料等,不過,這些出路各有難處。目前本港主要有兩間將廚餘加工生產成豬糧魚糧的廚餘回收廠,但客戶不多,反映目前而言,用廚餘做飼料接受程度不高。而且香港農業內銷能力有限,有業界計劃開拓內地市場,是否可行?政府對於用廚餘做飼料的看法如何?回收廚餘的出路,會否重蹈覆轍,像以往一些回收物品,最終命運都是被送去堆填區?
記者:許少芬

Monday, June 2, 2014

2014-05-29 因環保之名

太陽能光伏板、LED燈、水冷式冷氣機、風力發電等等,是不少環保建築會採用的設施。部分設施雖然有助減排及節能,但投資的成本高昂,甚至不能回本。在考慮採用環保措施時,應如何平衡成本效益?

政府總部的環保節能建設,早前被審計署批評部分設施回本期過長,有的需要幾百年才能回本,違反政府內部定明最長九年的回本期。部分小學、中學甚至大學的環保節能設施,成本效益不足,校方為龐大的維修保養費發愁。

有得到綠色建築認證的商場,使用玻璃牆採光,但仍然開啟不少電燈,耗廢電力。環保建築,是否真的環保?
記者:陳淑欣

Sunday, May 25, 2014

2014-05-22 幼稚園規管

天水圍德怡幼稚園無法續租,原址將於數個月後由德怡變成英藝幼稚園,數百學生何去何從?

在香港,非牟利幼稚園有參與學券計劃的,學費、師生比例等受政府規管,其餘的在自由市場法則下運作,幼稚園隨時因為不敵加租而停辦。

幼稚園集中地九龍塘名校林立,城規會認為幼稚園過多影響交通,過去三年九宗新的申請,六宗被拒。另一方面,屯門一間幼稚園,公契寫明幼稚園用途,業主卻可以申請改變用途,現時成為一間超市。

究竟幼兒教育是單純一盤生意,還是應受保障,規管的基礎教育?過去十多年,幼稚園業界爭取十五年免費教育,又是否可行?把幼兒教育納入政府規管是出路嗎?
記者:何嘉敏

Friday, May 16, 2014

2014-05-15 高鐵延誤

上月中,政府主動公布高鐵需要延期至2017年8月完工,為高鐵風波揭起序幕,隨即有傳媒「踢爆」工程延誤,令費用由669億增加至817億。

從工程技術角度,港鐵一直強調工程面對多項「挑戰」,包括黑雨導致鑽挖機浸壞、遇到堅硬的花崗岩、以及濕地下有溶洞等,惟傳媒陸續揭發工程失誤甚至是謊言,例如沒有建設防洪牆、早知道有花崗岩等,為何興建鐵路經驗豐富的港鐵,會無力克服這些理應是預料之內的「挑戰」?單純以工程角度,這些「挑戰」是否真的大得難以處理?

另方面,高鐵項目政府委託港鐵以項目經理身份全權負責,路政署則負責監督,運房局局長張炳良由最初表示「驚訝」,到後來承認早已知情,受到港鐵游說暫不公開,究竟政府是真的「疑中留情」,還是與港鐵合謀說謊?事實上,本港不是首次大興土木,處理這類花費鉅大且複雜的工程,例如過往興建機場、青馬大橋等,高鐵跟這些工程的管理模式有何不同,釀成今天的局面?
記者:何裕恒/許少芬

Thursday, May 8, 2014

2014-05-08 「黃金」周?

黃金周以往是本港旅遊業界賺錢的黃金檔期,但近年自由行發展加快,黃金周效應反而減低,旅客不再只集中在內地長假期來港,也不再只集中到傳統旅遊旺區。自由行曾經是本港經濟的「救命草」,發展至今成為部分港人的不滿對象,自由行帶來的經濟效益實則有多少﹖港人生活層面有多少受到自由行影響﹖要繼續發展旅遊業,又有甚麼出路?
記者:趙燕婷

Friday, May 2, 2014

2014-05-01 自由行十年

零三年,香港人經歷「沙士」,百業蕭條,失業率創新高。同年七月,內地開放自由行來港,被形容為「大水喉」、「送大禮」,零售業紛紛出招搶生意,旅客帶備大叠現金赴港購物的場面,歷歷在目。

十年過去,隨著自由行擴展至二線城巿,一簽多行也令部分內地客來港次數變得頻繁,內地客瘋狂購買的對象由奢侈品轉移至日用品,留港過夜的自由行旅客比例不斷下跌,有人更形容香港是內地客的大型超級巿場。這邊廂,香港的舖租升幅驚人,從二零零三年至二零一二年,香港零售店實質租金幾乎倍增,旺區布滿藥房及連鎖化妝品店,小店難以生存。

十年來,我們曾經訪問訪港自由行、本港零售店、食肆老闆等,他們曾經是自由行政策受惠的一群。這一集,我們將重訪部分受訪者,剖析政策實行十年來的變遷。
記者:蔡千紅/趙燕婷

Friday, April 25, 2014

2014-04-24 塞無可塞

世界上很多大城市,都要受交通擠塞問題困擾,在人煙密集的香港亦不例外,市民上班上學很多時都遇到塞車。本港私家車數量已超過五十萬輛,過去十年,道路增長速度遠追不上汽車增加速度。不過運輸署說,大部分市區主要幹道的每小時流量,還未達到原先設計的最高流量,但有意見認為,未達最高流量,原因正是路面擠塞。

造成塞車的主要原因是甚麼?在已發展的地區增加交通基建,需要較長的時間、涉及龐大的成本,亦不容易覓地擴建,本集將探討,除了增建道路,一些道路管理措施或者新科技,能否緩解塞車問題?本港人口及交通需求將持續增加,未來的交通和道路發展有何出路?
記者:宋紫晧

Thursday, April 17, 2014

2014-04-17 上海之行

去年十二月四日,政府發表《二零一七年行政長官及二零一六年立法會產生辦法諮詢文件》,展開維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文件就九個議題諮詢公眾意見,不過泛民主派似乎無意受框架所限,數個月來討論並不聚焦在諮詢文件所提的問題。

就在諮詢期完結前的三星期,剛過去的周六、周日,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帶領立法會議員訪問上海,連沒有回鄉證的議員也能同行。上海之行議員會見中央主理香港事務官員談政改,能為政改諮詢僵局帶來多少突破?

過去一年的政改討論,泛民與中央立場越來越硬,越來越沒有談判、妥協空間。這是因為一零年民主黨與中央談判成功,卻在選舉時被狙擊所致。這一經驗令今次政改談判更難進行。未來香港的民主進程,會如何走下去?
記者:鄺國惠

Thursday, April 10, 2014

2014-04-10 滴水不漏

零三年沙士之後,政府成立滲水投訴調查聯合辦事處,處理滲水問題,但坊間質疑「滲水辦」為「無用辦」,往往未能查出滲漏源頭。有批評謂,是因為滲水辦只採用倒色水這個方法。假若被懷疑是源頭的住戶不合作,不讓入屋,倒色水這個方法更是無用武之地。他們建議,可用其他更先進的技術輔助,例如紅外線,微波,雷達及水質化驗等。不過法律上若要找出滲漏源頭與受害單位的「因果關係」,只有倒色水是最直接的方法。

有立法會議員建議,當局從樓宇安全的角度出發,研究修改法例,讓政府有更大權力處理滲水問題。又有苦主指出,政府檢控滲水單位業主的個案,部分卻因為滲水辦的「程序問題」而敗訴。究竟這些投訴是否屬實?當局處理滲水問題手法有甚麼問題呢?如何去改善呢?
記者:鄺國惠

Thursday, April 3, 2014

2014-04-03 看病難

大家有否想過住在不同區,可能影響到輪候公營醫療服務的時間?

現時醫管局轄下公立醫院和診所,分布在七個聯網。舉個例子,坪石邨劃於九龍東聯網,居民想到骨科求診,新症要輪候107個星期,即是兩年有多,但住在一街之隔的彩虹邨,就歸入為九龍中聯網,同一個專科,43個星期就輪候得到,大約是十個月左右;而港島西的瑪麗醫院,更只要15個星期。

屬於九龍東聯網的觀塘和將軍澳等地區,住了約一百萬人,佔本港人口14.1%,觀塘也是較多長者和基層市民居住的一區。不過,聯網分到的資源,只佔各聯網總開支10.3%,是七個聯網中最少。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有甚麼方法可以改善?
記者:趙燕婷

Thursday, March 27, 2014

2014-03-27 進擊的鄉親

「被欺凌」、「有冤無路訴」,這些出自於鄉議局成員的口,都是他們計劃組成「新界黨」的理由。

鄉議局早前透露有意組黨,副主席林偉強表示,組黨工作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其他支持組黨的鄉委會主席亦表明,要藉此保障「新界人」權益,如果組黨成功,目標是出選立法會。

「新界人」的力量一直在不少事情上體現出來,丁屋僭建、效野公園劃界、霸佔官地等。鄉議局中人侯志強表示,許多「城市人」以為「新界人」靠惡,實情他們是被欺凌的一群,故有需要組黨進入議會發聲。另方面,現屆政府與鄉議局矛盾亦浮面,行政長官將鄉議局刊物退回,引來鄉議局不滿。

這次組黨的呼聲已看見所謂「新界人」的事,不再是單純的新界問題,甚至關乎政府施政、民生事務等,如果組黨事成甚至進入議會,影響的層面可能更大。
記者:何裕恒

Thursday, March 20, 2014

2014-03-20 電從哪裡來?

香港天然資源不足,只能依靠外國及內地輸入電力或資源發電。政府計劃於本年底,就未來發電燃料組合進行公眾諮詢,考慮不同能源組合的比例。現時香港的發電燃料組合中,碳排放量高的煤佔54%、天然氣佔23%,而由內地輸入核能約佔23%,再生能源只佔很少部分。政府曾於2010年,建議減少依賴碳排放量高的煤,增加使用再生能源,更考慮引入更多核電,但再生能源成本高,不穩定,回報期長,要全面發展再生能源,香港面對甚麼困難?能源組合若加入再生能源,市民又是否願意為環保,承擔更高的電費?核能效能高,但如何平衡安全問題?
記者:陳淑欣

Saturday, March 15, 2014

2014-03-13 億元爭議

去年特首梁振英提出地區施政理念:「地區問題地區解決」、「地區機遇地區掌握」,並於《施政報告》提出為每一區額外預留一億元,即合共十八億元一次過撥款,讓區議會在今屆任期推展社區重點項目。十八區區議會原定去年三月底前提交初步建議,然而民政事務總署去年尾才集齊各區建議。事隔一年,一億元何處去?自二零零八年,政府為提升區議會職能,向十八區區議會每年撥款共三億,用作興建地區小型工程,撥款是否用得其所?區議會職能有否提升?我們從元朗區一個足球場說起。
記者:蔡千紅

Thursday, March 6, 2014

2014-03-06 不快樂童年

「我不快樂。」子女說這句話,你會認定他是扭計,抑或感受到他的壓力﹖

學童放學後補習,周末上多個興趣班,已經成為社會風氣。不過,精神科醫生指出,家長期望過高、課程程度太艱深,這些壓力,兒童未必處理得來。公立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近年求診個案急升,2012/13年度就有24000多宗,較對上一個年度上升近兩成,部分學童正是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出現焦慮和抑鬱。

教育局承認,學童面對壓力越來越大,例如部分學校違規,比拼全港性系統評估(TSA)成績,增加學生壓力,建議取消向小學公布TSA達標率。有教育學者亦表示,壓力造成的情緒問題,可能減弱學童的學習動機,反而影響成績。到底學童現時面對怎麼樣的學習環境﹖家長如何分辨子女壓力是否太大﹖社會如何協助學童跨過學業壓力﹖
記者:趙燕婷

2014-02-27 預算案

施政報告公布補貼低收入家庭政策,罕有地提出長遠的扶貧措施,長遠的承擔,換來是經常性開支大增二百億元,面對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特首梁振英大派定心丸,認為錢應用於有需要的人身上,但財爺曾俊華則表明︰「若未來支出持續高於收入的增長,用盡儲備亦非遙不可及」。

特首與財爺的理財哲學不一,如何理財,方可支持長遠扶貧的承擔?「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重提擴闊稅基,更建議設立未來基金,鎖起儲備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開支,是否可行?將會是今次財政預算案的焦點。

過去六年,公屋免租,綜援雙糧,年年「派糖」,預計今次公屋不再免租。基層有低收入補貼,至於中產,當局擬繼續退稅,但惠及中產的措施將不多,中產抱怨政府只顧基層,漸見「中下產」迹象。扶助基層與免得中產「下流」之間,政府如何平衡?
記者:何嘉敏/宋紫晧

Thursday, February 20, 2014

2014-02-20 人才不來

人口政策將於二月完成諮詢,這次諮詢明言「人口也不只關乎數量,質素同樣甚至更為重要」,香港必須跟其他國際城市一樣,吸納世界各地的人才,如果香港不再吸引他們,他們會轉到其他地方。

現時本港吸納外地人才的計劃主要有兩個,其一是設有配額的「優才計劃」,旨在吸引高技術人才來港定居,提升香港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是一項面對全球人才的計劃,申請人不用先獲得僱主聘用,是通過「綜合計分制」和「成就計分制」接受評審,至今約有二千多人獲批。

至於俗稱「專才計劃」的「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則期望吸引內地人才來港工作,申請者必須擁有本港缺乏或無法即時提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項計劃過去兩年,平均每年有一萬人申請。

兩項計劃分別實施了七年及十年,雖然從數字看來反應不俗,但近年本港競爭力未見明顯提升,亦未見有新產業或技術開發。香港優才及專才協會表示,原來部分人的工作地點根本不在香港,難以帶給香港技術,少數人甚至來港後發現所擁有的專長,根本無用武之地,最終被迫轉行,或離開香港發展。有批評說優才計劃是門面功夫,讓部分人取得香港人身份方便出入,無助香港增值。
記者:何裕恒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2014-02-13 公屋重建

海景,三至五人單位,月租一千一百元。這裡是「平民豪宅」華富邨。四十六年樓齡的華富邨,屬老齡「咸水樓」屋邨,當中有三座大廈需用工字鐵支撐。

政府公布重建華富邨,居民有不捨有擔憂, 附近只有地皮未見空置公屋,要原區重置,需再等多少年?翻查記錄,我們自1988年啟動整體重建計劃,17年間,清拆560幢公屋。華富邨重建,可否借鑑這二十年來的經驗?

2005年整體重建計劃完成後,再沒有大規模公屋重建計劃,但五十年的「老邨」比比皆是,由西環邨、彩虹邨、觀塘和樂邨等,幾時才開始找地重建遷徙?一條屋邨重建需時十年八載,現時三四十年樓齡的公屋屋邨,何時才開始納入重建?重建需要整體規劃,涉及先後次序、空置地皮、老化程度、重置居民、長遠公屋供應等等,政府有否魄力為此籌謀?
記者:何嘉敏/許少芬

Saturday, February 8, 2014

2014-02-06 一口清新空氣

人畢生每時每刻都在呼吸,呼吸每一口氣的質素與健康息息相關,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十月中,將室外空氣污染列為新的致癌物。過去一直有環保團體批評,本港沿用二十多年的空氣污染指數(AIR POLLUTION INDEX),所定的空氣質素指標,遠遠落後於世衛標準,未能提醒公眾相關的健康風險。去年年底,政府採用由兩間大學制定,以健康風險為本的新空氣質素指標(AIR QUALITY HEALTH INDEX),由於新指標較舊有嚴格,預計空氣質素超標的日子會增加。回顧過去幾年,即使以舊指數(API)計算,平均每兩至三天,就有一天指數超過100,即空氣污染水平屬於甚高,能見度低的日子亦較以往多,香港的空氣污染是否真的那麼嚴重?另一方面,環保署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除氮氧化物外,本港主要污染物排放都有減少,香港的空氣質素是好了還是差了?目前本港空氣污染問題的元兇是甚麼?有了更嚴格的新指標之後,到底有甚麼方法可進一步改善空氣質素?
記者:宋紫晧

Thursday, January 30, 2014

2014-01-30 求職‧求人

「有工無人做」不是新現象。2001年,失業率高企,政府鼓勵巿民養豬、包豆腐,填補無人問津的基層空缺。事隔十多年,香港一些行業依然「有工無人做」。不過,現時香港失業率維持於大約百分之三低水平,可謂「全民就業」。究竟勞動巿場近年有何變化?當局預計,2018年勞動人口將「見頂」,其後將一直下跌。香港應如何應對?
記者:蔡千紅

2014-01-23 我們不是敵人

在香港,由內地新移民、自由行旅客、以及大陸留學生引起的社會矛盾,近年漸趨尖銳。海峽對岸的台灣,同樣有來自大陸的人,因為婚姻而到台灣定居﹔2011年開始,台灣亦開放大陸大學生到台灣留學。大陸配偶簡稱陸配,大陸留學生簡稱陸生。然而,對於是否縮短陸配取得身份證的年期,以及讓陸生與其他國籍留學生看齊,納入全民健保計劃,這些討論每每都變得政治化,牽涉到兩岸關係,甚至有深綠人士形容為「木馬屠城」。與香港和內地矛盾比較,在陸配和陸生事宜上,台灣和大陸的矛盾,有何異同之處?

自1987年解嚴後,台灣開放老兵回大陸探親,1992年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成為台灣對大陸政策的法律依據。第一批嫁到台灣的大陸新娘,就是老兵的太太們。目前,台灣有三十一萬多大陸配偶。很多陸配都表示,在台灣受到不同程度歧視,有陸配因此成立政黨參政,但被指充滿大陸氣息,目標是促進兩岸和平統一。至於大陸留學生方面,目前累積有三千五百多人,在台灣修讀學士或研究生學位,有的人說,一開始時感到在野民進黨對他們並不友善,例如為了阻撓開放陸生來台,民進黨籍立委在立法院與國民黨籍立委大打出手。

國民黨立委接受訪問時,強調他們支持陸配陸生平權,與選舉考量無關。民進黨則堅持,由於兩岸特殊關係,他們對陸配的立場是「生活從寬,身份從嚴」,不過他們也承認,現在對中國大陸政策,更具彈性和務實,要嚴慎、但並非「逢中必反」。
記者:許少芬

Thursday, January 16, 2014

2014-01-16 施政報告

特首梁振英將於一月十五號發表他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預計各個領域都有涉及,包括土地房屋、教育、扶貧等。當中如何落實扶貧委員會的建議,將是重要焦點。處理貧窮問題是梁振英競選時一大承諾,據知政府會推出20億元的在職資助,作為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補助,減少在職貧窮,這些措施是否有效?另外,全民退休保障是香港一大難題,目前的強積金早已為人詬病,當中特別是僱主的供款部分,可以用作對沖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是九五年通過強積金時的政治妥協,梁振英競選時的政綱說要廢除對沖機制,會否在施政報告落實?勞資雙方如何角力?
記者:陳淑欣

Thursday, January 9, 2014

2014-01-09 半邊天

為應付人口老化,其中一個方法,是鼓勵在家婦女重投工作。婦女有何需要?不同技術、不同經濟背景的婦女,需要有何不同?

粗略區分,兩類婦女需要不同。有技術、中產在家婦女的需要:希望能彈性上班安排。這批婦女有學識,有經驗,是社會中重要的人力資源。統計處數字,在家而又願意重投工作的婦女,六成四接受中學至預科教育;她們重投工作最主考慮是,有彈性或方便的工作時間。

另一類低技術、基層在家婦女的需要:希望多點培訓及託兒服務。這批婦女未必擁有高技術,但可以是家庭重要收入來源,若能重投工作,可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若持續培訓,在社會上的生產力亦可提高。

政府宣傳「家庭友善僱傭措施」,成效如何?
記者:鄺國惠

Friday, January 3, 2014

2014-01-02 大維修

每戶要拿三十萬出來維修大廈,住戶願意嗎?

沙田翠湖花園於本年七月通過多項維修項目,但被指沒有列出總開支,直至分項投票過後兩個月,才公布總額達2.6億元,即每戶攤分20至30萬元,業主需要在年底前繳交百分之五十五。

有業主坦言,現時面臨兩難局面,如果爭取不維修,由於法團已簽訂合約,便需要向承建商賠償,否則要掏三十萬出來維修。不過,部分業主邀請獨立測量師重新估價,發現當中數個合共涉及過億元的維修項目,懷疑被抬高價,實則可能可節省一半價錢。

事實上「天價」維修爭議時有發生,例如置富花園、火炭豐景花園等,到底這些爭議純屬偶然,還是現行法例與制度漏洞,造就更多「天價」情況出現?
記者:何裕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