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15, 2025

2025-11-08 管理費之謎

近年私人住宅管理費越來越貴,但原來管理費除了支付屋苑日常開支,物管公司還會根據花了的錢,額外收取不多於百分之10至20的經理人酬金。業界指做法是鼓勵物管「多勞多得」,但業主就質疑計法令物管公司胡亂花錢,會否推高管理費?根據現行法例,有過半業權份數支持便能解僱物管公司,並與新的物管公司重訂經理人酬金金額。但不少屋苑單計住宅部分,業權份數都不足一半,即是全體業主同意都不能更換物管公司,怎樣才能保障小業主權益呢?
記者:張尚賢、黎蕙珊

2025-11-01 何謂預製菜

預製菜風潮席捲餐飲業,內地預製菜市場去年產值更突破4,000億元人民幣,但近月一間標榜「新鮮現做」的連鎖餐廳,被指部分菜式是由中央廚房煮好再送到門市,引起消費者關注。有本港餐飲業界人士估計,香港超過八成餐廳均有使用預製菜,以節省成本,味道和安全有無不同呢?香港目前並未有專門規管預製菜的法例,當局日前亦指難以定義甚麼是預製菜,現時把關是否足夠呢?
記者:謝月晴

2025-10-25 寵物真友善?

2022年,全球寵物產品及服務巿場規模高達約2,610億美元,預計去到2027年,將進一步增長至3,500億美元。近年不少商場以寵物友善作為賣點,施政報告也提出推廣寵物友善場景,包括推出容許狗隻進入的食肆牌照等,是否香港經濟一條新出路?主人帶同寵物出行仍然面對困難,整個寵物經濟產業鏈還有甚麼不足呢?社會上有不少人不喜歡甚至害怕小動物,推廣寵物友善場景的同時,要如何消除他們的疑慮?
記者:黎蕙珊

2025-10-18 寮屋無王管?

上世紀40至70年代,不少內地人湧入香港,他們在政府土地或私人農地上,用鐵皮、木材等非法興建寮屋居住。1982年政府曾經大規模登記寮屋,凍結數目,但強調寮屋是臨時居所,登記後仍屬非法建築物,不容許出售或購買。不過,本台發現有代理推銷出租寮屋,情況是怎樣呢?無人住的寮屋會被取締,但有寮屋空置十幾年都沒有人處理,當局的監管力度是否足夠呢?
記者:王愷澄

2025-10-11 加速殺校?

根據政府統計,由2015至24年,本港小一學生人數由高峰近67,000人,下跌至去年不足52,000人,減少兩成九。隨著學童人數結構性下跌,當局也調整政策,針對收生不足的學校提出「加辣」殺校條件,措施對學校和學生有甚麼影響?教育局指會採取「軟著陸」策略,適度有序減少學校數目,應該如何判斷學校去留?部分學校十多人開一班,學生人均教育成本上升,公帑運用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記者:李咏潼、李芊芊

2025-10-04 升小大作戰

1970年代起,官立和津貼學校以自行收生和統一派位兩種形式分配小一學位。沿用多年的分配機制是否真的能夠讓不同背景學生,公平競爭心儀學校的入學機會?除了官立和津貼學校,收學費的直資和私立學校亦是不少家長的目標。為了爭入這類學校,近年坊間出現不少針對升小的面試班、興趣班等,家長學生要花多少時間金錢?無這些資源的學生,又是否等於少了一個機會?
記者:李咏潼、李芊芊

2025-09-27 公屋租置

本港在1998年曾推出公屋租置計劃,讓指定屋邨的公屋住戶購入其租住單位,計劃在2005年叫停。租置過往衍生屋邨內業權不一、管理混亂等問題,政府指要再調查及研究,這些問題究竟有沒有辦法消弭?參考鄰近的新加坡,當地組屋絕大部分均可購買,與本港公屋只能出租截然不同。不少人形容租置計劃是「港人組屋」,能協助公屋租戶晉身業主階層,但亦有人質疑過度傾斜租戶,如何平衡各個階層的置業需求?
記者:張尚賢、李芊芊

2025-09-20 取代勞工?

近年經濟環境不明朗,不少企業傳出裁員、倒閉的消息,部分人說越來越難找工作。但本港整體失業率最新雖然升至百分3.7,仍然比2003年沙士百分之8.5低得多,失業率能否反映巿場現況呢?各行各業中,飲食業及建造業的失業率較高,分別達到百分之6.8和6.9,但這兩個行業,同時也輸入最多勞工。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完善輸入勞工計劃,能否保障本地人就業呢?
記者:黎蕙珊

2025-09-13 夾縫求風

本港有不少高樓擋風,加上市區樓宇密集,市區中心通風不好,又焗又熱。政府10多年前的施政報告,一度提到要減低發展密度,改善通風,但近年房屋需求大,政府積極覓地建屋,通風和建屋兩種需求要如何平衡?有大學研究指出,已有方法估算新建築物對周邊通風的影響,未來可應用在重建區。目前政府工程動工前,亦須通過空氣流通評估,審視通風設計,私人工程是否也需要進行相關評估呢?
記者:張天逸

2025-09-06 學位戰

教育局7月公布,要求經各項人才計劃來港的人,他們的子女須在香港居住或就學滿兩年,才能申請本港資助大學學額,杜絕「考試移民」。但8月陸續爆出,有本港學校與內地機構合作「借殼辦學」,提供香港文憑試課程。本台調查更發現,有內地學校聲稱與本港私立學校合作,家長每年支付10多萬元學費,在內地讀書的子女就可以擁有香港學籍,這種「借殼辦學」模式究竟是如何運作呢?如何影響本地學生?
記者:謝月晴

2025-08-30 特殊工作需要

本港1997年開始推行融合教育,包括自閉症在內的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若程度較輕便會入讀主流學校,期望讓他們盡早融入社會。政策推行近30年,當這批學生陸逐畢業,卻仍然難以投入職場,以自閉症為例,不足四分一人有上班,為甚麼呢?有調查指,大部分僱主都願意僱用殘疾人士,但要幫到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融入職場,又是否單靠理解就做得到呢?
記者:張尚賢

2025-08-23 貴租不再?

今年第一季,本港四大核心購物區的街舖空置率升至百分之12.1,創近四年半新高。有地產業界指,面對高企空置率,不少業主開始願意減租,部分舖租下調三、四成,甚至七、八成都有,貴租時代是否已經過去?之前很多商戶因為租金高企而結業,隨著街舖租金下跌,商戶能否迎來轉機?外圍因素影響下,舖市出現結構性轉變,地產能否繼續支撐整體經濟呢?
記者:李芊芊

2025-08-16 誰來載我?

網約車平台2014年進軍香港市場以來,社會對網約私家車應否合法化爭持不斷。歷經11年,政府提出立法規管,網約私家車變相合法化,對乘客有甚麼保障呢?司機、車輛、平台日後需要申領牌照,必須購買商業保險等,但車齡上限七年被指門檻太高,會否影響入行司機的數目?若合法化後網約車司機數目不如市場預期,如何達到網約車補充運力的政策原意?
記者:李咏潼、李春燕

2025-08-09 暴雨襲港

天文台連日發出多個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多區嚴重水浸,行人涉水而行,大量車輛死火;新界有鄉村水浸入屋,家俬電器受損;就連位處山上的瑪麗醫院亦水浸,急症服務一度受影響。兩年前「世紀暴雨」後,政府已撥款改善多區雨水排放系統,為何仍然經常水浸?隨著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香港要如何長遠應對?
記者:黎蕙珊、蘇博韜、謝月晴

2025-08-02 一場難求

康文署轄下的康體設施,多年來都有違規轉讓或炒賣情況。為打擊「炒場」,康文署在2023年推出SmartPLAY系統,以新技術攔截異常登入,並加強巡查及懲處,但不少市民使用新系統預訂場地,仍然一場難求,為何「炒場」禁之不絕?「炒風」熾熱,歸根究柢是康體設施供不應求,政府一直計劃增建設施,但部分已規劃的體育場地遲遲未動工,為何一拖再拖?
記者:廖天贊

2025-07-26 「熱」愛工作

今年5月有地盤工人懷疑中暑不治,雖然當日天文台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但工作暑熱警告未有生效;翻查資料,過去兩年多以來,當局亦只發出過130幾次黃色警告,從未發放更高級別警告。為何天氣那麼熱,都未達到發出工作暑熱警告的標準呢?勞工處《預防工作時中暑指引》建議,僱主應按工作暑熱警告級別採取相應防暑措施,以減低僱員中暑風險。但即使工作暑熱警告生效,僱主又是否有跟從指引呢?
記者:謝月晴

2025-07-19 外傭「走佬」

本港外傭最低工資是4,990蚊,但有調查發現,三成有借貸的外傭負債超過5萬元,更有人足足借了18萬元,大約相等於她們3年人工,如何影響到僱主呢?近年有中介招攬本港外傭到中東或歐洲工作,更教她們斷約離港及向本港財務公司借錢作車馬費,政府建議加強規管借貸,能否堵塞漏洞呢?
記者:黎蕙珊、張尚賢

2025-07-12 爛路陷阱

路政署去年接獲超過一萬宗,行人路路面不平的投訴個案,其中中西區個案由過往兩年的800多宗,飆升一倍至去年的1,659宗,更加有行人絆倒受傷。而多區馬路亦被指凹凸不平,香港的路況是否特別差呢?路面不平持續多年,但有承辦商指要展開修路工程困難重重,為甚麼呢?政府指4月起已經改用更耐用的新瀝青物料鋪路,相信可以減少修路,是否改善路況的出路呢?
記者:李芊芊

2025-07-05 港孩睡不夠?

睡得好,對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很重要。但本港有大約兩成兒童,每星期至少出現三次睡眠不足情況;而小朋友自己或家長評估的睡眠質素,亦與實際情況有落差,為甚麼會這樣呢?睡眠質素會受到環境因素和心理壓力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最常因為課業壓力導致睡眠不足,造成注意力難以集中,繼而影響學習,要如何打破這個惡性循環?
記者:李咏潼

2025-06-28 過路錢?

斥資超過420億元興建的中九龍幹線將於年底通車,由油麻地去九龍灣最快5分鐘就到,政府建議劃一收費10元,以達致用者自付、收回成本的原則。不過翻查資料,政府曾表示不會徵收隧道費,期望新路能夠紓緩龍翔道等的塞車情況,收費會否減低分流效果?現時全港有19條主要幹道及隧道,當中10條免費,政府指會全面檢視隧道收費,釐定收費水平有甚麼準則呢?
記者:張尚賢、廖天贊

2025-06-21 食肆大洗牌

近月多個連鎖餐飲集團發盈警,亦有集團全線結業,但去年餐飲業整體收入比2018年高峰期,其實只是下跌了百分之8.5,那為何業界覺得生意那麼難做呢?市道不明朗,加上不少內地和海外品牌攻港,但仍有餐廳「逆巿」擴張,他們是如何找到生存空間呢?香港要繼續做「美食之都」,餐廳可以如何升級轉型?
記者:黎蕙珊

2025-06-14 眼不見為淨

粉嶺皇后山邨食水驗出瀝青及樹脂沉澱物,政府指部分來自老化水管內剝落的瀝青塗層,強調食水水質安全。本台在皇后山邨食水事件後,到訪全港多區收集市民家中的食水樣本,全部均採集到沉澱物,化驗結果顯示部分沉澱物是瀝青及樹脂。2014年至今,本港至少八次發現屋苑食水含有瀝青沉澱物,當局亦早已知道瀝青來自老化水管,為何這些情況仍然會發生?今次事件後,政府在本港仍有瀝青塗層、約700公里鋼製水管內安裝濾網,阻隔剝落的沉澱物,長遠又有甚麼措施改善水管老化問題?
記者:楊桂馨、蘇博韜、謝月晴

2025-06-07 AI搶飯碗?

人工智能迅速改變全球就業市場,不少企業都在日常工作引入人工智能,以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但也引起不少人擔心,人工智能可能會取代人類。有跨國投資銀行更加將香港列為最易受人工智能影響的地方,估計本港近三成工作會被取代,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會帶來多大影響?世界經濟論壇預料,由於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出現,全球將會有9,200萬個現有職位被淘汰,但同時又會創造出1.7億個新職位,政府應該如何協助勞工轉型?
記者:謝月晴、張尚賢

2025-05-31 肉毒之患?

肉毒桿菌素Botox近年常用於瘦面去皺,但去年最少10名港人打肉毒桿菌素後中毒,部分個案更涉及網購肉毒桿菌素自行注射。本台把在網購平台買到的肉毒桿菌素交給兩間實驗室,分別進行無菌測試及含量濃度測試,結果是怎樣呢?除了自行注射,港人熱門的深圳商場亦有不少店舖聲稱,可以注射肉毒桿菌素,甚至可以來港上門打針。肉毒桿菌素是處方藥物,這樣打針有多危險呢?
記者:楊桂馨

2025-05-24 碼頭變「死城」?

啟德郵輪碼頭營運商合約將於2028年屆滿,政府計劃今年下半年招標。政府耗資約82億元興建碼頭及相關設施,但碼頭落成至今12年,多次被批評人流稀少,有如「死城」,為何這麼多年來一直未有改善?政府當年設計啟德郵輪碼頭時指,會在淡季利用空間舉辦活動,但活動次數就連年下降,為何會有這種情況?政府近日指要轉變思維,更好利用郵輪碼頭,如何令碼頭「翻生」呢?
記者:李芊芊

2025-05-17 得公屋得天下?

全港有約80萬戶公屋租戶,當中百分之五、約四萬戶屬「公屋富戶」,入息或資產超額數倍的富戶是如何出現?以二人家庭為例,月入逾六萬的富戶交較高租金就可以繼續住在公屋,房委會指是要給時間他們儲錢買居屋;但同樣月入逾六萬的私樓住戶就超出入息上限,無資格以白表申請居屋,標準是如何釐定?申請公屋要符合入息和資產限額,有人選擇放棄工作,滿足申請公屋入息限額,最終成功「上樓」,要解決住屋需要、踏上房屋階梯,申請公屋是否最佳方法?
記者:蘇博韜

2025-05-10 再見全球化?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不少內地廠商搬廠到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再由這些國家出口到美國,避開美國針對中國開徵的高額關稅。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向全球180多個國家與地區開徵關稅,對這批廠商的衝擊有多大呢?隨著中美互相加徵關稅至超過百分之百,雙方貿易幾乎陷入停頓,不單影響兩國經濟,更可能令全球化進程走上回頭路,這場經濟博弈會如何改變全球貿易格局呢?
記者:謝月晴、張尚賢

2025-05-03 維修無期

不少舊樓都有投資者收購等重建,但他們未必願意花錢維修,會對社區造成甚麼隱患?按推算20年後,舊樓數量將會增加一倍,加上樓巿不景,重建也因而放緩,問題會否惡化?2023年,有2,700幢大廈逾期未遵從驗樓通知書,但只有110幢被檢控,兩宗罪成個案罰款最多4,500元。罰則有沒有足夠阻嚇力呢?政府推行「樓宇更新大行動2.0」等計劃,要求業主履行責任,又是否對症下藥呢?
記者:黎蕙珊

2025-04-26 演唱會搞得起?

啟德體育園啟用後,不少本地及海外歌手陸續舉行演唱會。政府近年銳意發展演唱會經濟,過去兩年,本港大約舉辦了350場大型演唱會,估算吸引了超過150萬旅客到訪,消費額達37億元。但鄰近的澳門及新加坡, 近年同樣推動演唱會經濟,香港如何加強競爭力呢?過往有不少歌手都說,香港的表演場地很難申請,有了新的場地,是否就能解決問題?
記者:王愷澄、李咏潼

2025-04-19 AI侵權?

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過引起的版權爭議也越來越大,生成作品的版權誰屬、訓練AI過程中取用的資料有無侵權等,在全球各地也掀起法律訴訟。因應人工智能發展,特區政府今年上半年,將會提交《版權條例》修訂草案,建議引入「文本及數據開採豁免」,日後除非版權持有人事先聲明,否則取用版權作品訓練AI,不屬侵權行為,是否足以保障各方利益呢?
記者:張尚賢

2025-03-29 剝削勞工?

政府2023年起擴大輸入勞工,僱主請不到足夠本地員工,就可以申請輸入勞工。為了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優先,當局要求本地工人與輸入勞工比例要達到至少2比1。不過本台發現,有部分僱主解僱本地工人,再以散工形式聘用他們,以符合輸入勞工配額,規管是否不足呢?為了保障輸入勞工,當局規定他們的人工不得少於本地工人的月薪中位數。但本台發現有僱主要求輸入勞工簽署「陰陽合同」,剋扣他們一半工資,情況有多嚴重呢?
記者:杜展銘

2025-03-22 北上安老?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到2046年,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超過65歲的長者,安老院舍宿位一位難求。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大灣區安老,包括推出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等,吸引不少長者北上安老。但高齡長者的醫療需求日漸增加,在大灣區生活,醫療設施和內地醫保等有無足夠配套?特區政府近日推出大灣區醫療券和跨境救護車等服務,是否足以令北上長者安心養老?
記者:李咏潼

2025-03-15 短劇熱

近年內地興起短劇,即是單集不超過15分鐘的網絡劇集。有港人北上拍攝微短劇,就連周星馳、王晶等著名導演,去年都分別推出首部短劇,業界看到甚麼機會?有研究機構估算,去年國內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億元人民幣,首次超過電影票房,為甚麼這個產業擴展得這麼快呢?短劇急速發展,令「霸道總裁」、「復仇」等網絡小說題材廣泛傳播,但部分作品被批評內容低俗、暴力等,內地政府數次出台政策規管,短劇行業未來會如何發展呢?
記者:李芊芊

2025-03-08 違規賣藥

近期一款原本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處方減肥針大熱,但本台發現即使沒有醫生處方,都可以在部分網店甚至實體藥房買到,懷疑有人違規賣藥,有多危險呢?有店舖聲稱藥物是由台灣藥廠直接入貨,但我們發現藥物根本無在本港註冊,台灣藥廠亦否認供貨,重重規管下,為甚麼仍然有藥物違規進口呢?
記者:楊桂馨

2025-03-01 財赤的疑惑

政府公布財政預算案,2024至25年度錄得近千億元財赤,是六年來的第五次,財政儲蓄亦比2018年高峰期的11,709億元,大減近一半。為了節流,政府提出調整長者兩元乘車優惠,高官、公務員亦要凍薪,背後有甚麼理財哲學呢?面對經濟環境改變,以往的理財方法又是否需要改變?
記者:黎蕙珊、張尚賢